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学科专场 > 正文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④ |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中国法治发展

发布日期:2018-11-29

    日前,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论坛法学学科分论坛在华东政法大学交谊楼召开。分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与中国法治发展”,由上海市社联、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以及本市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做主旨讲演,与会专家围绕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刑事立法、中国民事立法、专业领域法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市法律学科领域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对中国刑事立法四十年发展历程做了精彩总结。他认为,1979年《刑法》标志着我国完成了认定犯罪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转变;而1997年《刑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刑事立法的日趋完善。他进一步指出,罪刑法定原则的确立与完善、刑法修正案修法方式的不断成熟是过去四十年刑事法学发展极其重要的两个方面。我国的刑法立法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并且在制止犯罪、保障人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法学院院长王轶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事立法的发展历程。他认为从1978年到2018年的这四十年,是民法典的起草和编纂一直在路上的四十年。王轶教授通过从《民法通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的制定,一直到《民法典》编纂的整个历史脉络的把握,指出我国民事立法在体系、制度、概念和理念等方面都有重大创新。王教授还根据民事立法的基本经验,提出新时代我国要制定出一部立足中国国情、面向21世纪的科学的民法典。

 

    北京大学法学院张守文教授报告的题目是“中国经济法治四十年”。他认为,首先经济法治一定是跟改革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经济方面的法治制度的生成。其次,我国经济改革带来了从“分配——产权型”转为“产权——分配型”的制度变革;其所调整的涉外经济管理关系转变为涉外经济调整关系。最后,我国经济法治长期存在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在未来的法治发展过程中,如何增强法治的刚性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华东政法大学何勤华教授回顾了中国的外国法制史研究四十年。他首先对外国法制史在过去四十年的发展与演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何勤华教授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一批教材、专著、论文开始出版与发表深化了外法史的学术研究;通过外国专著的译介和探究,彰显了外法史研究的魅力与价值。此外,何教授强调,外国法制史高端人才的培养依旧任务艰巨、外法史学科地位亟需被重视。总之,法律的成长不但需要联系本国的实践,而且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的法律成果也是重中之重。

 

    华东政法大学张栋教授作了“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四十年”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提到,过去的四十年,学者们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使我国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上升到了新的高度,而刑事诉讼相关教材的出版满足了法学教育的基本需求。众多外文著作和论文的翻译、引介,拓宽了刑事诉讼的研究领域。同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诉讼制度的构建,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薄弱环节亟需深入研究和探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助理郑少华教授对中国经济法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郑少华教授首先对环境立法文本进行了历史的考察,认为环境危机、政治决断和国际影响推动了环境法立法的变化。此外,在司法的程序和共建方面,环境诉讼涉案范围更加多元,并且逐渐涉及损害赔偿问题;大数据背景下的环境决策机制和公民科学家的出现会导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最后,郑教授指出,公民无权提起环境公益诉讼会对未来环境法治的发展有较大影响。

 

 

拓展阅读: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① | 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② |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经验、理论和展望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③ | 当代中国史学四十年

 

 

来源 ▏社联科研处       文、图 ▏市社联、华东政法大学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