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学科专场 > 正文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① | 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

发布日期:2018-11-20

    11月15日,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政治学会、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政治学部联合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主题论坛,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海兴大厦召开。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燕爽出席会议并致辞。本次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论坛中的政治学科分论坛。与会专家围绕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学,40年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成就与挑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0年的进步与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市政治学科领域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会议。

 

    燕爽在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并对上海进行考察,围绕改革开放再出发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提出的首个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就是要在不改变既有行政区划的情况下,探索跨区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模式,这给政治学研究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燕爽出席会议并致辞

 

    北京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王浦劬教授围绕“以人民性政治思维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作了发言。他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和党的文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词汇之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性”思维得到突出体现。“人民性”思维是一种政治思维,它已经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逻辑起点和思维主线。“人民性”思维的首要表现,就是国家发展以人民中心,并以这个中心来思考和把握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目标、方略和任务。此外,“人民性”思维还包括“人民政治属性”思维、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人民立场”的思维、“人民民主”思维以及“人民的获得感“思维等多个维度。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系教授周光辉认为,当代中国发生了极其广泛且深刻的社会变革,令人惊叹的是,世界上最大人口规模的中国在经历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历史性变迁的同时,又保持了总体上的社会稳定。社会变迁与社会稳定双重目标是如何实现的?他认为,不能简单用“维稳体制”来解释。中国政府积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对于缓解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变迁带来的社会矛盾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回顾了4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经历的四个阶段:1978—1992年,破除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主要体现为简政放权;1992—2002年,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2002—2012年,强化公共服务,推动治理创新;2012年以来,则是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行政体制改革。40年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从中国实际出发,坚持三条基本经验,即改革的主体性,在确保改革过程稳定可控的同时突出问题导向,进行渐进式改革,从而不断破解体制机制难题和障碍来推进发展。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海蛟表示,中国的政治学研究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政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中国的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其价值取向是一切为了人民。为此,中国的政治学研究既要大胆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必须进行批判性借鉴,绝对不能照抄照搬西方概念和范式。

 

    清华大学教授任剑涛表示,在他看来,改革开放40年的基本经验归纳起来就是宏观避险、中观着力、微观搞活。宏观避险保证了基本意识形态和基本制度的稳定性,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政治保障条件。中观着力,则是对国家运行的基本体制机制下大决心进行改革,从而为微观搞活创造空间。

 

    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复旦大学教授桑玉成表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个重要政治判断,一个是新时代,一个是新矛盾。在新时代、新矛盾的背景下,政治学面临的问题不是少了而是更多了。比如,通过国家建设与政治发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提出的需求。为此,必须提高制度供给能力,才能够解决新时代的矛盾,满足新时代的需求。

 

    上海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毛放、复旦大学教授陈明明也在会上作了发言。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