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学科专场 > 正文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③ | 当代中国史学四十年

发布日期:2018-11-22

    11月1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主题论坛历史学科分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召开。分论坛主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当代中国史学四十年”,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以及本市相关高校的专家学者分别做主旨讲演。与会专家围绕40年来史学研究的本土化路径、跨学科趋向,以及专门史研究的40年趋势特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本市历史学科领域专家学者60余人出席会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系许宏教授以“探索与思考‘夏王朝’考古四十年”为题,主要梳理了四十年来先秦考古,特别是对“夏王朝”的探索与反思。他指出当前学界流行的三种话语系统,一是文献本位,即重视文献学研究;二是二重证据法,自王国维提出后成为学界研究范式,并直接影响了日后殷墟的发掘;三是考古本位,他认为自己是坚守此种话语系统的学者。最后,他指出,考古学作为舶来品,在中国考古学研究无法与欧美比肩,只有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才能促成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严耀中教授发表题为“40年来史学研究的跨学科趋向”的演讲。他认为,近半个世纪以来历史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并非传统研究中包含其他学科内容的跨学科,而是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思考角度,来复原历史的原貌。严耀中老师以学界对于玻璃器皿的研究、对曹操墓墓主人身份界定以及对四面塔研究为例,简要介绍了当前跨学科研究历史的成果。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暨历史学院孙江教授做了题为“社会史与概念史:中国历史学‘全球本土化’的两条路径”的报告。他直陈现代史学研究造成的弊端,提出回到生活世界的新史学。他简要分析了社会史与概念史的发展源流,认为二者是解决“史学危机”的良方。社会史反对僵化,是研究种族的历史,提供了理解国家历史、群体历史、当下历史的切入点。概念史关注文本,从而对文本出现的历史背景进行考察。把握历史的基础概念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他指出,概念史研究有四个标准:标准化、通俗化、政治化以及延伸化。

 

    浙江大学历史系沈坚教授介绍了中国法国史研究四十年。他提出了中国人的“法兰西情节”,从而引出中国法国史研究者的身份认同问题。由于组建了国内最早的国别史研究会,法国史研究者有一种极强的身份认同,进一步致使法国史研究进入专门化阶段,其中对于法国史的研究,法国现代化道路与巴黎公社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最后,沈教授反思了法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即如何形成法国史研究的中国学派,如何引入法国史学流派,如何把握法国的历史人物。

 

    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所杨国强教授介绍了他所经历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近代史研究。他认为,八十年代学界的研究,既对过往十年深刻反思,又立足于变革的时代背景,将研究重心落在传统和现代两极之间。九十年代以来的近代史研究较为多元,很难具体抽脱出时代主题。且九十年代以来推崇史料与理论的研究之风,致使历史研究过于碎片化而缺乏共性。最后,杨教授指出,学术要有思想,跨学科研究要有限度,理论方法与史学史才要相结合。

 

    复旦大学历史系李剑鸣教授回顾交流了美国史研究四十年研究心得。他提出大陆美国史研究的历史脉络。初始阶段,主要是二手文献做研究,由于当时国内的外文书非常少,因此当时所做的工作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加以重新编排,然后来填补空白和纠正错误。初始阶段之后,研究者比较注意美国史学的动向,并用中国人的视角看问题。这个时候要开始重视史料的意义,开始找原始材料。李教授认为,大数据的引入使美国史研究进入新的阶段,原始材料的涌入,促使这一时期比较强调从材料出发做研究,着重从材料和文献,以及以往别人的研究,这三者的碰撞当中来形成问题意识。

 

拓展阅读: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① | 政治学研究与中国政治

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之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主题论坛② | 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经验、理论和展望

 

文、图、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社联科研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