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语体系 > 正文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⑥ ▏张远新:对内搞活经济 对外更加开放

发布日期:2018-09-28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工作,经过1年半的精心组织、学者的积极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结题。为推广宣介相关研究成果,社联网站将陆续刊出该系列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让读者充分了解上海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总结与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

 

 

    当今世界是一个全球化、多样化和多极化的开放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既要走自己的道路,也要融入世界文明大潮流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踏出来的,是历史、现实和人民的选择。在当代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世界逻辑。

 

把多样性和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

 

    马克思认为,不同民族必须寻求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社会形态的更替也不是严格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序列演进,而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列宁进一步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因此,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选择适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是社会主义保持生机活力、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类社会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理论,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正确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现实,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和现实,揭示人类文明的构成、发展、本质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现状、规律和动力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奋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开辟向世界昭示,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各国发展道路和文明样式也会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邓小平同志指出,国际关系新秩序的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不干涉别国的内政,不干涉别国的社会制度,“现在确实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江泽民同志强调,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胡锦涛同志重申:“各国的国情不同,实现发展的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一个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模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这种多样化的特点和趋势更加明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消除疑虑和隔阂,把世界多样性和各国差异性转化为发展活力和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当今世界发展道路和文明样式多样性、丰富性特征的康庄大道,它的存在有必然性、合法性和合理性。

 

 

 

坚定推动经济全球化才能造福中国和世界人民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新技术革命推动下,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经济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各国政府为了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获取更多利益,纷纷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技术和资金,广泛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

    同时,当今世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主要制度并存的世界。它们既斗争、排斥、竞争,又依存、合作、共赢。社会主义要发挥比较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新的创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开启了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从建立经济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到引进外资、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从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既促进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第二大吸收外资国、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

    总之,过去40年中国经济发展是在开放条件下取得的,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条件下进行。对内经济搞活,对外经济开放,不是短期的政策,而是个长期的政策。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中国基于发展需要作出的战略抉择,也是在以实际行动推动经济全球化造福各国人民。

 

作者:张远新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

 

本专栏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支持) 

 

 

 

往期回顾: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① ▏权衡:收入分配理论的“术语革命”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② ▏邵强进: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实践理性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③ ▏殷德生:40年“增长奇迹”从何而来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④ ▏秦德君:推进国家制度体系更加成熟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⑤ ▏沈开艳:推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