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话语体系 > 正文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④ ▏秦德君:推进国家制度体系更加成熟

发布日期:2018-09-19

    编者按: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于2017年3月,正式启动“改革开放40周年”专项研究工作,经过1年半的精心组织、学者的积极努力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日前该系列研究成果已结题。为推广宣介相关研究成果,社联网站将陆续刊出该系列课题研究优秀成果,让读者充分了解上海思想界理论界学术界对改革开放40年的理论总结与对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深入思考。

 

 

    经历这些年的发展转型,我国国家制度体系形成了一个有着四个层级结构的系统。第一层级是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在内的基本政治制度;第二层级是以这些基本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第三层级是国家治理体系;第四层级是各种微观制度、各领域制度、地方治理制度。

    国家制度体系的发展完善,是制度自信的重要保障。制度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基于对制度价值、制度效率等的理性把握、比较所获得的一种信念。从历史经验来看,制度自信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基础性支撑:

    一是经岁月检验后的稳定。

    人类秩序的显性表征是稳定。这种稳定,通常由制度来提供和维系。当前,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日趋成熟。但另一方面,制度真正定型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且基本成熟定型后也非一成不变,而要不断地与时俱进。

    习近平总书记曾谈到,英国从1640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688年“光荣革命”形成君主立宪制度,用了几十年的时间,而这套制度成熟起来时间就更长了。美国从1775年开始独立战争到1865年南北战争结束,新的体制才大体稳定下来,用了将近90年的时间。法国从1789年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到1870年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成立,其间经历了多次复辟和反复辟的较量,用了80多年时间。就是日本,1868年就开始了明治维新,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形成了现在这样的体制。

    制度变迁决定社会演进的方式。历史反复证明,国家制度体系的成熟定型,是一个渐进漫长的历史过程。这种动态稳定,要通过现代化变革和岁月来检验。

    二是制度比较中的“特质型构”。

    一种制度的自信,既在于吸纳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又在于具有“特质型构”。就中国而言,这种“特质型构”总体上由政党制度、政权制度、民主制度、基层自治制度、和平统一制度组成,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模式,也有别于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它是经历史风雨洗练而形成的,具有渊源性、历史性、成长性的特点,有其内生逻辑。

 

 

    三是持续良好的制度效能。

    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一种能够提供有效激励的制度,是确保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一国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归根结底也取决于制度供给质量。

    进一步来看,制度效能主要表现为:提供公共秩序的基本框架并提升公共生活质量;提供激励,即具备激励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创造的功能。其中,政府作为制度供给的重要主体,也是驱动创新的有生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制度创新,不断放大制度效率。特别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从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让中国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人均GDP从40年前第120多位提升到现在的60多位。中国制度的变革创新、效能提升、运行顺畅以及社会生活制度化的完善,为制度自信提供了新基础、拓展了新方位。

    四是经改革获得的制度认同。

    先有制度的认同,才有政治的认同。而制度认同的前提,往往来自于制度的开放性、革新性,不仅能给国民带来一重重“利好”,而且能形塑良好的公共道德和社会品质。

    制度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内生变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富有效率的,但还不是尽善尽美、成熟定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60个方面的改革任务,许多都是体制机制性的结构性问题,体现了制度自省。只有推行真正的改革,才能不断消除弊端,实现更高层面的制度认同。

    下一步,着眼于提升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能力,有必要构建更为开放的制度框架,以制度创新实现动力转换,创造体制机制新优势。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政治发展历程的探索性、实践性为基础,以本国国情为出发点,进一步探索“生成性”(文化、传统、民族习性)与“创制性”的有机结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使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展现更为蓬勃的生命力,实现更高层面的制度自信。

 

作者:秦德君 上海市政治学会副会长、东华大学教授

 

本专栏由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办公室、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支持) 

 

 

 

往期回顾: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① ▏权衡:收入分配理论的“术语革命”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② ▏邵强进:推动形成中国特色实践理性

上海社科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③ ▏殷德生:40年“增长奇迹”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