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等单位联合举办“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全球城市的问题域和生长点”圆桌会议

发布日期:2019-01-16

    日前,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与《探索与争鸣》杂志社联合举办的“中国城市的全球定位——全球城市的问题域和生长点”圆桌会议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主编叶祝弟和上海交通大学陈宪教授先后致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十余名专家学者,围绕全球城市的内在逻辑、新内涵与新标尺、全球城市升级等问题开展深入交流。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以“全球城市”的发展逻辑与未来趋势做引言。他从“全球城市”的概念历史出发,区分了狭义与广义的“全球城市”概念,指出今天我们应该聚焦萨森、弗里德曼所用的狭义“全球城市”概念,从价值链变化的决定性、融入世界城市网络的必然性、连接战略的重要性、不同城市之间的层次性等四个方面出发,对 “全球城市”的发展逻辑进行了概述。他还对上海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实践逻辑做了简要说明,将其归结于国家逻辑、开放逻辑、平台逻辑、创新逻辑、协同逻辑、包容逻辑、可持续等七个方面。

 

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路径做主题发言。宁教授回顾了他从八十年代末开始接触“全球城市”学说的过程以及上海从90年代开始逐步建设国际经济中心的历史,指出上海的发展目标正是走向“全球城市”。宁教授指出,有两个方面可以做研究,一方面,“全球城市”的建设与其所在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而目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尚未达到能支撑一个“全球城市”的程度;另一方面,中国有着庞大的国土面积与人口,不可能像欧洲国家一样只有首都一个“全球城市”,而目前北京与上海双中心格局中决策与执行的分离,是制约上海走向“全球城市”的另一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宁越敏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的发言围绕上海如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展开。陈教授指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实际上就是要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动态地来看,就是完成城市能力的自我更新,而城市的更新也是产业的更新、市场的更新。上海虽然目前在国内已经具有了可观的经济体量与金融优势,但要建设“全球城市”,还需要在创新生态方面改进,这点可以参考深圳的机器人与无人机产业链。陈宪教授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关于上海和深圳在城市能力上的比较研究。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与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陈宪教授发言

 

    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聚焦“上海2035”背后的学理,介绍了“全球城市”3.0版本,称为“双向竞争模型”。双向竞争模型是双元竞争力,以经济发展为核心竞争力,并创新性地加入对经济的发展动力的考虑:科创和中心和文化场域,即城市的品质。城市品质是对原来“四个中心”( 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经济中心)的深化,是“全球城市”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潜力。城市品质展开为四个方面: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本、体制资本。并且,诸教授强调科创中心和文化场域不能各自做,“一个卓越城市的函数是里面变量的乘数的积不是和”。他特别指出“上海的城市化是学者的宝地”,上海学者要盯住做城市,展开“全球城市”和全球化城市的多维度讨论。

 

同济大学的诸大建教授发言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以“迈向都市圈的‘全球城市’”为题报告。他首先区分了“中心城市”、“中心城区”、“都市圈”三个概念,将“都市圈”定义为“一个小时的轨道交通之内达到日通勤”。根据此定义,陆教授提出关于上海人口及人口结构的两个误解:上海并非人太多;上海的人口结构也没有特别开放,上海人口仍有增长空间。同时,通过厘清城市圈的概念,他分析了控制人口和开放强度与上海创新之城、生态之城和人文之城的目标之间的三个冲突:第一,人口增长带来的土地需求与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的冲突;第二,生态用地与房价之间的冲突;第三,控制人口自由流动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冲突。并且,控制人口会对“全球城市”吸引人才的竞争力产生不利的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发言

 

    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教授从“如何从规划到建设”的想法入手,首先提出上海对标伦敦、纽约,但是“上海不是要成为伦敦、纽约,伦敦、纽约不是上海的目标城市”。在此视野下,上海的担当应包括三方面:上海要做“国际大都市”,而非中国国家中心城市,或者“中国的‘全球城市’”;上海应提高供应公共产品的能力,对此应有整体的考虑;上海需要探索“全球城市”的升级迭代,特别是面向创新、创意、智慧、智能的探索者,为中国找到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也向世界证明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和平崛起”的方式。最后,屠教授总结上海设定卓越的“全球城市”目标只是开始,上海需要参与筹建“全球城市”理论 “全球城市”的建设需要考虑一个“转向”,在新视野下找到新的思维和能力建设。

 

上海社会科学院屠启宇教授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以城市生态圈做主题发言。曾教授谈到,上海“全球城市”的建设离不开长三角生态圈的支撑。从创新方面来看,科教和大型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大型城市进行,而生产或者成果转化近年来则渐渐聚集于中小城市,因此上海必须要和周边的城市进行良好的对接。而从生态方面来讲,上海应与周边城市形成一小时通勤圈、三小时生活圈、五小时生态圈,而这就要求长三角城市之间要有较完整的交通支撑,以及有良好的市场合作环境。相较于深圳,上海的企业合作较薄弱,因为包括上海在内的长三角地区,所有的技术市场都是与行政机构高度融合的,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人才交流受到较大的限制。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发言

 

    此外,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浩副研究员,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董慧教授,华东政法学院的姚尚建教授,上海财经大学陈忠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张凡博士后也从各自研究的领域参与讨论,相互争鸣,共同探讨全球城市相关问题。

 

 

文、图、来源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