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改革开放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品格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日期:2018-07-09

    6月30日,由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共同主办,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改革开放精神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品格研讨会”召开。上海市社科理论界有关高校、党校系统、科研机构和部队院校的专家学者120余人参加会议。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沈炜,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王国平出席会议开幕式并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校长郭庆松主持开幕式并作会议总结。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致辞

 

    燕爽同志在讲话中指出,我们回顾与审视改革开放40年历史,以建构中国的改革逻辑,进一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规律在回顾实践之中,自然而然,理论就在其中。尊重学术规律,总结回顾历史,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改革开放最大的精神是善于学习,学习的最大成果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把改革开放40年来这种善于学习的精神,内化为一种品质,作为一种品格和精神追求,对自身不足保持敏感和认知,理性认知外部世界的长处和优点,积极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热爱甚至拥抱,强烈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并努力实现现代化,以谦逊的姿态尊重人类文明多样性,“见善恐不得与焉,见不善恐及己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的重大命题,这构成我们追求发展和进步的不竭动力。

    沈炜同志指出,实践证明,40年来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快速发展,依靠的是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当今世界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中国也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其中蕴含着理论创新的巨大动力、潜力和活力,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品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开创马克思中国化的新境界。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沈炜在会上发言

 

    王国平同志指出,建党97年来的历史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最根本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中国革命建设的丰富实践经验,加上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理论自觉,这三者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可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品格,体现为理论的普遍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我们总结改革开放精神,需要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这一鲜明理论品格。

 

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长王国平在会上发言

 

    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杨绍华在主旨演讲中指出,理论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40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飞跃。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走出了一条自己的现代化的道路,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其“奥秘”在于我们党始终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以与时俱进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求是杂志社政治编辑部副主任杨绍华发表主旨演讲

 

    在会议学术研讨阶段,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鲁品越、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黄凯锋,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力之、陈方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玉华等学者,围绕“改革开放要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和以人民为中心两个根本要义”、“三个‘完全正确’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从世界到中国的逻辑过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理论基础”、“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重要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融入改革开放的鲜活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文化自信提供科学思想方法”等内容作交流发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公龙作点评发言,市社联学会处王克梅、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李明灿主持研讨。与会专家学者认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上海社科理论界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并切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提出的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系统回顾和梳理上海改革开放40年的成就和经验,为上海改革开放再出发、开创新辉煌做出新的理论贡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