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学会学术活动月】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科学教育创新论坛”

发布日期:2020-09-27

    9月24日,由上海市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科学教育创新论坛”在中国北斗产业技术创新西虹桥基地顺利举行。本次论坛列入上海市社联第十四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出席会议并致辞。

 

 

    尹后庆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上海也正在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教育应该为国家培养科创人才。希望未来能够加强教育与科技的联系,有更多的老师、学生走进北斗西虹桥基地,不仅学习科学家们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从小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让青少年科学教育做得更加扎实,使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孩子涌现出来,为国家、为上海的未来发展做出教育人的贡献。

 

    “科学教育创新论坛”上半场由市教育学会副会长苏忱主持。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院长、北斗西虹桥基地首席科学家郁文贤作题为“北斗:战略高新技术重塑产业格局暨北斗智能信息产业发展思考”的主题报告。他介绍了北斗导航系统的研发历程、应用场景以及对未来的畅想。“战略核心技术改变世界格局,而且其中很重要一个就是卫星上的问题。”北斗导航系统采用了双向传输的技术,卫星能够向终端发送信号,而终端也能够向卫星发送信号的。截至目前,55颗导航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海洋渔业、水文监测、气象预报、测绘地理信息、通信系统、电力调度、救灾减灾甚至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未来还将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论坛下半场由市教师学研究会副会长凤光宇主持。上海市市北中学老师阚黎霞和上海市风华中学老师杨国强分别作微报告。上海市教委研究室原副主任陆伯鸿点评。阚黎霞老师介绍了学校IYPT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课程以实验为抓手的,设计了面向所有学生的认知型实验,面向部分有更强学习能力学生的拓展型实验和研究性实验。课程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了学生从“动手写”向到“动手做”的跨越,是理论与实验相互融合的跨越,也培养了学生科研的兴趣。杨国强老师介绍了学校在技术与环境支持下的科技课程探索。风华中学综合实验室主体设备集成了中学各类理科实验所需要的水、电、气等要素,以及交互式电子白板、桌面摄像、专业的信息化实验系统,可以同时满足物理、化学、生命科学、通用技术等学科的实验环境需求。依托这样一个综合实验室,学校开发设计了融合多学科的实验课程,而不再拘泥于单学科实验。如围绕电路设计任务,创设了一个汽车电路设计公司的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促进工程思维等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

 

    “北斗是创新,今天微报告的两个课程也是创新。”上海市教委研究室原副主任陆伯鸿表示,科学教育就像一辆车,发动机好、加满油固然重要,但关键还是要方向正确。北斗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对应到科学教育上,空中的对应课程标准、核心素养和指导纲要,地面对应开发课程,而用户对应的就是学生。陆伯鸿指出,“课程是定位的关键,决定了科学教育的最终方向。”

 

    尹后庆表示,希望有更多的科学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用研究的思路去思考问题,用科学家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供稿 ▏社联学会处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