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市经济学会举行第四届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18-12-04

    11月14日,上海市经济学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第四届(2018)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学术年会——全球城市理论与上海实践”,会议是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12届(2018)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来自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上海社科院人口与城市发展研究所、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等研究机构和高校近5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会议。本次会议还得到了《城市发展研究》和《解放日报.上观》等学术刊物和媒体的大力支持。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经济学副会长茆训诚教授主持了论坛开幕式和上半场的专家演讲。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王周伟教授主持了下半场演讲。《城市发展研究》副主编王亚男和主审冯利芳主持了互动与交流环节。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公磊副处长致辞,介绍了商学院在积极服务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方面所做的工作以及所取得成绩,并对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研究员首先做了题为“上海四大品牌与全球城市建设的关系”的演讲。他认为全球城市具有连通性,能够很好地进行资源配置与信息交流。上海打造全球城市,要重视科创的重要地位。他指出,尽管上海具有较为完善的金融要素与先天优势。然而,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不尽人意,打造制造业品牌仍有很大的问题。目前,上海“三高”产业在进行结构调整,虽然上海孵化了很多新兴产业,但难以实现产业化,无法真正落地。因为空间过于拥挤,现实情况是,大型企业的配套设施企业在周边城市,因为(运输、采购)成本较高。纽约服务业占90%以上。上海与此不同,要强调制造业功能。但是上海行政空间类似于国外大都市,按照现有水平保证制造业占25%的水平很难。其次,他指出全球城市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城市推荐阶段-城市营销阶段-打造城市品牌阶段。目前全球城市进入治理与制定策略的阶段。周振华认为吸引外资、人才是治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内部(政府、利益集体)之间,形成上下的关系,以城市品牌为抓手,推进城市各项政策或制定专项政策。这时的治理政策不仅是对外,更重要是对内调节的手段。最后,周振华认为,智能制造业是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业应突破技术、关键材料上的约束,提升其附加值,才有可能达到25%的水平。而不是恢复以前的优势。上海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上下共识,可以很好的成为城市治理的手段。在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工作,但最终目的是为建设全球城市做足够的准备工作。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诗一做了主题为“中国风险投资与上海竞争力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陈诗一指出,中国的风险投资其特点是空间高度集聚以及投向偏好软科技,就上海而言,其风险投资存在着本地偏好,且投向偏好于软科技企业以及初创企业。在上海城市竞争力问题上,陈诗一从风险投资城市网络入手,发现上海和北京以及深圳是中国风险投资网络中的三个核心城市,而相对于北京和深圳,上海在中国风险投资网络中的节点重要性在下降,因此上海一要扩大跨境风险投资活动,提升本地企业竞争力,二要激励风险投资偏好硬科技产业,培育本地创业投资文化,三要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平衡本地收入差距。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殷德生教授就“一带一路”倡议与其沿线国家的包容性增长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殷德生指出西部大开发“五横两纵一环”的总体空间格局以及着力打造内陆和沿边开放试验区的战略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基础,另外,通过面板数据的分析,发现地理位置与收入差距存在着显著关系,具体来说,一个国家沿海方向越少,其基尼系数即收入差距就越大,因此“一带一路”的西向战略将打造中国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新“海岸线”,改变了原来的只有东部有贸易和投资的“出海口”格局,构造了东西两面都有贸易和投资的“出海口”,这不仅能够提高胡焕庸线西北侧的要素回报,进而吸引要素流入和集聚,而且有利于缩小东西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实现地区协调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教授与区域科学学院副院长、上海大数据社会应用研究会副会长张学良教授的主题演讲围绕“长三角城市群合作协调机制”与“上海全球城市建设”两个方面展开。张学良指出长三角城市群是“富人区”。它的形成与快速发展得益于“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机制。长三角城市群不仅有整体协调机制,还有各地的联席会议制度,各城市间既有各自的发展,也有跨区域的合作和协调。通过计量模型对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会带动周边城市区域的发展,经济实力最强的地区对周边区域的溢出带动作用。但现实中问题也比较突出,比如考虑开发区恶性竞争,用地政策、用地成本等导致政府损失严重,产业规划不好,产业成堆不成群。长三角城市群发展有基础,但也有不足,为此应出台长三角规划,作出更详细、精确的规划与引导。最后,张学良指出长三角全球城市区域发展的趋势:更大,更聚,更强。交通设施突破经济便捷、经济联系。高铁加快城市、人口、信息与技术交流、同城化,高铁技术的应用在通勤地与就业区起到信息传输与技术交流的作用,形成的通勤人口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长江中下游可能形成更聚集的空间城市,如纽约大都市的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邓智团就“创新街区与上海新一轮城市发展”问题从微观视角进行了阐述。探讨了开发区与新区建设与人口和空间扩张之间是否可持续的问题,提出在上海土地空间逐渐下降的背景下,我们的城市发展从过去的园区大战演变成现在的人才争夺战,要求城市发展逻辑发生根本性转变,并详细介绍了创新街区的概念及其识别模与建设模式,指出创新街区是具有创新导向功能的,对生活各方面全覆盖的空间创新,对社会网络的强关系与弱关系都有突出的影响。从时间上谈及创新街区的兴起、内涵、模式,并以肯德尔广场在麻省理工学院旁边兴起、巴塞罗那22区的发展以及北卡创新园区的建设为例,说明城市园区建设已经从传统园区朝着集居住、工作、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园区发展。进而指出上海的两大战略空间(主城区与郊区),尤其是郊区发展很重要。最后以瑞金医院的建设、上海虹口区发展以及静安市北高新园区为例探讨创新街区对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推动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就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作出了调研报告,他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在促进各地商业发展,加强日常交通便利度,繁荣各地经济以及增强人员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未来的长三角一体化建设,社会各界认为在医疗保障一体化、文化教育一体化、科技创新驱动一体化、公共交通一体化上还存在着改进空间,但总体来说,七成以上的受访者都认为近些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卓有成效。针对调研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赵红军提出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如要夯实交通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基础,其次还要注重交通基础设施之外的社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高质量发展,另外,各省市的政府之间应加强合作、分工与联动,减弱区域行政壁垒的存在。

 

    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室副主任苏宁发表了题为“全球城市迭代发展与上海的路径选择”的主旨演讲,其中有三大问题是苏宁教授讨论的重点,一是全球城市迭代发展的动力变化方向,二是全球城市发展的版本迭代趋势,三是上海特色全球城市的路径选择,苏宁指出全球城市3.0版的特点是“专精+多样“,而上海与卓越全球城市在创新、流量、文化以及环境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加强上海卓越全球城市的建设要以全球城市的最高版本为总体方向,同时兼顾低版本的基础作用,要重视多功能体系的整体建构与专精特色的优势形成,另外还应积极响应全球城市区域发展模式。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刘江会教授以“一带一路城市网络连通性及国内关键节点城市的影响力”为主题进行演讲。他从衡量“五通”效果的方法和数据两方面就已有的研究成果回答了如何衡量“五通”效果的问题,指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依靠政府的外生推动力(有为政府),这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间的“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人心相通”非常重要,但是“后三通”更根本的可持续的内生动力还来自于市场驱动(有效市场),尤其是企业全球配置资源而缔结的供应链并由此引发要素在城市间流动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连通的持续内生动力。网络连通性指数分析显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间网络联系强度明显高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间网络联系能级强度。国内关键节点城市(尤其是北京和上海)在促进一带一路城市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桥头堡作用,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一带一路城市网络体系中,中国城市在由先进生产性服务业公司跨国经营推动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性要弱于由制造业公司跨国经营推动的城市网络中的重要性。因此刘江会教授指出通过深化金融、贸易、市场准入等体制改革非常迫切,这对于加快我国企业“走出去”在一带一路沿线城市配置资源并据此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网络联系强度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黄国妍副教授围绕“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构建思路与全球科创中心建设”主题进行演讲,主要从理论层面探讨了科技金融生态圈的内涵、特点、要素、运作机理,从国内外若干典型案例的发展模式与演进经验的梳理中总结良好的科技金融生态圈的评价要素和指标体系以供上海借鉴,总体上勾勒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总体发展概况。黄国妍指出上海已初步形成“4+1+1”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尽管科技金融支撑环境不断优化,但尚存短板与不足等。对标国际知名的科技金融生态圈,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现存问题有:传统金融机构与业务供给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科技信贷创新业务有待提升;资本市场层次功能不够完善而对科技企业支持力度有限;风险投资发展相对滞后等。最后,根据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的评价结果,针对未来发展的需求和现实瓶颈,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经验启示来设计构建上海科技金融生态圈的主要思路、路径选择与具体对策,以有效实现科技金融对企业的发展促进作用。

 

    专家主旨演讲后,与会专家和同学围绕全球城市发展与上海实践这个主题进行了互动与交流。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 ▏上海市经济学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