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上海欧洲学会举行2018年年会暨“多重挑战下的欧盟和中欧关系”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8-11-26

    11月3日,上海欧洲学会2018年年会暨“多重挑战下的欧盟和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欧洲学会主办,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与中欧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承办。本次会议也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2018年)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

 

    会员大会由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主持,上海欧洲学会徐明棋会长,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姚凯副处长分别致辞。会员大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学会杨海峰秘书长作的理事会年度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曹子衡监事作的监事工作报告。理事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相关决议。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科研机构院校近60位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文汇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记者参加了会议。

 

    研讨会上,学者们就“欧洲政治社会与一体化”“欧洲经济金融和外贸”“中欧关系”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刘军教授主持了“欧洲政治社会与一体化”环节的研讨。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员叶江研究员在题为“英国脱欧与欧盟未来走向浅议”发言中认为英国脱欧对欧盟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与英国“脱欧”前景不明朗相伴而行的是欧盟未来走向不明朗。2018英国保守党年度大会后特蕾莎梅稳固了自己的地位,并拒绝了工党提出的重新公投的建议。梅政府原则上同意延长脱欧缓冲期,“协议脱欧”的概率已上升至80%左右。至于欧盟能否在英国脱欧后建立起“一体化主权欧洲”,仍有很大疑问。

 

    上海欧洲学会顾问、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前所长伍贻康研究员在题为“欧盟一体化局势纵横谈”发言中认为,默克尔是德国政治稳定的象征,默克尔的即将离任标志着德国乃至欧盟一个时代的结束,对德国甚至国际政治生态将产生影响。若基民盟新任党主席与默克尔政见不合,默克尔存在提前下野的可能。同时默克尔的下野预示着大联合政府摇摇欲坠,民粹主义的政党将有所抬头并进一步扩散。欧盟一体化将面临着动荡停滞,欧洲将来可能产生“大地震”。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复旦大学法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骥副教授在题为“法德轴心的再起与困境”发言中认为,法德轴心在欧债危机后得到重新强调,然而德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与法国政治领导力相对下降却存在不平衡。法德轴心再起需要三个前提,即法德在国内都有强大的领导力,法德都有强大的领导人,以及法德相互之间存在不均衡的均衡。为实现法德轴心的崛起,法国需要改变德国经济强法国弱的情况,德国也需要在政治经济上做出妥协。

 

    上海欧洲学会学术研究部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欧盟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忻华在题为“当前美欧日三边贸易关系的新动向”发言中认为,自2015年至今欧美TTIP谈判冻结,美欧贸易和投资并未实现进一步的自由化,欧盟的经济政策表现出机会主义和两面下注的特点。欧盟的贸易政策受到了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的较大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欧盟的基本认知受着美国的影响,其对民粹主义做出了退让,学习美国建立起一整套针对中国的贸易防御政策体系。

 

    上海欧洲学会顾问、前中国驻拉脱维亚大使杨国强对第一场研讨进行了点评,指出欧盟领导人对国内的政治经济社会驾驭能力及其国际地位对其在欧盟的作为产生直接影响。欧盟之所以成为欧盟,主要是欧洲国家在利益驱使下联合起来建立起了共同体和联盟,从而取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华东理工大学欧洲研究所所长杨逢珉教授主持了“欧洲经济金融和外贸”环节的研讨。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教授在题为“欧洲经济现状与问题”发言中指出,当前欧洲经济总体增长并稳步复苏,各国经济发展平稳,整体就业形势得到改善,物价水平开始回升,货币与金融状况稳定乐观。总体情况虽好,但也存在一定的发展隐患: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美欧贸易摩擦、中东局势恶化等外部风险增加,英国脱欧、成员国发展不平衡、民粹主义等内部风险突出。欧洲经济整体向好,但在全球经济复苏仍不稳定、新兴经济体发展下行趋势、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全球贸易的影响下仍存在不确定性。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中东欧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琳副教授在题为“中国中东欧贸易新特征”发言中分析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的新特征,指出中东欧的贸易主要集中在货物贸易,从要素密集度来看中国主要出口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中东欧国家主要出口资源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自2001年以来,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显著提高。从投资来看,中国对中东欧国家投资总体占比较低,仍存在发展空间。

 

    上海欧洲学会副秘书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张迎红研究院在题为“美欧投资审查合流新动向及对我国影响”指出,当前美欧投资审查机制出现了合流的趋势,在时点上遥相呼应,在内容上相互山寨、借鉴与吸收。美欧的审查对象都聚焦于国有企业,审查领域都集中在基础设施及高科技领域。合流的背景在于近些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引起欧洲国家的警觉,同时相互投资的失衡使欧盟认为并没有实现互惠,欧洲也想以此为由让中国降低自身的壁垒。投资审查的合流会对中国的对欧投资、应对贸易摩擦、“16+1”合作等方面产生不良的影响。

 

    上海欧洲学会名誉会长戴炳然教授对第二场研讨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当今欧洲进入了新常态,存在经济低速增长、成员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并认为需要对中国中东欧贸易不平衡问题做进一步的政策性还是结构性因素引起的原因分析。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前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范军教授主持了“中欧关系”环节的研讨。

 

    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在题为“中欧安全合作的现状与挑战”发言中认为,中欧对安全合作重视程度上升,在诸多方面已经展开了合作。随着欧盟定位的转变,其重心放于周边地区的安全,与中国的冲突有所减少。但欧盟文件也显示,其会加大对南海、亚洲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在亚洲安全事务的影响力。对于中欧安全合作未来的发展,非洲将是双方合作新的发展点。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王志强教授在题为“全球政治变化下的中欧关系”发言中指出,目前中欧在维护多边主义以及贸易自由主义等领域存在合作的需要,但中欧的合作也受到政治制度、利益诉求、中国“走出去”政策以及中国自身快速发展的影响,中欧应当寻求双方认同的合作基础,积极开展多边合作,在一些分歧上应该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崔宏伟研究员在题为“中欧互联互通竞合关系背景下的中国—中东欧合作”发言中认为中东欧国家虽然需要来自于中国的投资,但另一方面也依靠于欧盟所提供的市场。来自欧盟层面的压力会对中东欧国家参与“16+1”合作产生影响。中欧在亚欧互联互通的总体目标较为一致。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肖云上教授在题为“马克龙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发言中认为法国的国内体制决定了中法关系从某种角度来说取决于马克龙对中国的态度。中法是战略伙伴关系,但法国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存有一定疑虑,马克龙对中国也是既欣赏又犹豫。法国想要保住在非洲原有的势力范围,也希望与中国展开合作。中法双方需要建立起信任关系。

 

    上海欧洲学会理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海冰研究员对第三场研讨进行了点评,指出发展中欧关系需要应对好合作需求与合作能力、价值导向和利益导向、选择合作与选择孤立这三重困难。中欧既有很强的合作需求,但很多时候又受困于国际格局影响、大国关系的调整和各国国内政治的影响,限制了行动能力。在当前这个重要而敏感的时刻,中欧应该选择合作,维护和建立有利于双方和各方的全球规则。

 

    与会者结合主题发言和点评踊跃提问、各抒高见。徐明棋会长最后指出,欧洲在目前国际格局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崛起引起美欧警惕的背景下,欧洲对待中国未来的发展与美国有着很大差异,也正是因为这些诸多原因,当前欧洲研究显得越发重要,学会将继续为各位专家学者提供研究与交流的平台,也希望大家在学会今后活动中增进交流,进一步对欧洲及中欧关系开展及时、深入研究,同时也为国家政策制定提供有益参考。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 ▏上海欧洲学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