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学会要闻 > 正文

第九届青年金融论坛在沪召开

发布日期:2018-11-23

    11月15日,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城市金融学会、上海市农村金融学会联合举办第九届青年金融论坛——金融支持中小企业。这是“上海市社联第十二届学会学术活动月”项目之一。

 

 

    上午主题演讲环节,共有8位专家发言,分别是:上海财经大学小企业融资研究中心主任徐晓萍教授“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总经理助理陈妍妍“当前热点问题及上海股交中心的实践探索”,上海票据交易所交易部总经理助理杨凝“发挥上海票据交易所作用 提升票据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上海农商银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赵智峰“发展普惠 助力小微”,民生银行上海分行公司业务部副总经理王泽华“中小企业民生工程模式分析”,上海证券交易所资本市场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何勇“发挥资本市场力量 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上海浦东发展银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主管朱斌“大数据在银行小微融资领域的运用及探索”,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普惠金融部王建宾“金融科技与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创新”。

 

    下午青年课题交流环节,来自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清算所、上海票据交易所、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农业银行上海市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等单位的青年课题作者交流了论文。复旦大学资产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杨青,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教授吴文锋,上海城市创新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任新建,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副院长、副教授张云,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城市治理研究院副教授张传勇分别对论文进行了点评。

 

小微企业对经济的贡献大

 

    中小微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国际上看,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中小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左右,对就业的贡献率约为60%-70%。从中国实践看,截至2017年末,小微企业法人约2800万户,另外还有个体工商户约6200万户,中小微企业(含个体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比重超过90%,贡献了全国80%以上的就业、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和50%以上的税收。

 

小微企业融资难是普遍性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世界性问题。98%的中小企业主要问题仍然是融资难,融资贵。60%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靠自身自筹。多层次资本市场在缓解中小企业困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商业银行在贷款上的风险偏好,决定了贷款形式的融资难以有效满足中小企业的高风险融资,以及长期性的资金需求。截至2017年末,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24.3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余额的20.2%。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缺口达12万亿元,近80%的微型企业融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主要涉及信息不对称、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管理能力问题。从外部因素看,小微企业经营行为数据采集难度较大,传统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存在“惜贷”、“畏贷”心理,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配套服务的外部第三方机构数量偏少。从内部因素看,小微企业公司治理不健全,管理不规范,规模小,抗风险能力较差,轻资产、缺抵押。

 

小微企业国内实践典范——泰隆模式

 

    在泰隆看来,小微客户的主要特点是:缺乏有效的抵质押物,担保难;融资需求短、小、频、急,对信贷效率要求高,单笔作业成本高;“硬信息”缺乏,“软信息”难以获取,信息很不对称。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有效控制风险,保证商业可持续很关键。

 

    泰隆银行的主要做法是:创造“三品三表”(即通过小微企业的人品、产品、抵押品,水表、电表、海关报表进行信贷审查)初步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创建“两有一无”(即只要有劳动能力,有劳动意愿,无不良嗜好,都是泰隆的服务对象)的准入模式,有效解决进入门槛过高难题;创建“保证信用+道义担保”机制,有效解决抵质押物缺失难题;“社区中心+特色支行”以及金融科技赋能,提高信息获取能力,降低金融服务成本。风险控制方面主要是管好客户和客户经理,同时重视员工队伍建设,保证文化传承和模式落地。

 

利用金融科技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在减少信息不对称方面,金融科技对中小企业的调查审查由原来集中考察财务报表、水表电表等“硬信息”转变为重点考察企业主信息、账户结算流水、企业工商信息、征信记录、供应链交易数据等“软信息”。

 

    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方面,金融科技能够改变传统“人海战术”的获客方式,通过边际成本低、客户体验好、覆盖面广泛的互联网场景入口解决小微企业获客成本高的问题。

 

    在风险管理能力方面,金融科技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与风险定价、构建大数据风控模型,能够根据企业履约记录,企业主社交行为、行为偏好、身份信息等多方面的行为特征评判中小企业信用。

 

    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长期视角看,大数据是提升经营质效和风险管理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推动银行小微企业服务从量变到质变的核心引擎。大数据可以用于批量获客、贷前调查、贷中审核、贷后管理。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分析、画像以及运用到各个场景,覆盖贷前、贷中、贷后全流程。通过数据化、集约化的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平衡风险和收益。

 

    从金融机构自身来讲,要转变经营战略和理念,敢贷、能贷、愿贷,开展特色化服务,提供差异化产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建议进一步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推进企业信用数据库建设,以及加强外部专业机构建设。

 

来源 ▏社联学会处       文、图 ▏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市城市金融学会、上海市农村金融学会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