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联概况 > 社联集锦 > 正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繁荣发展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市社联党组书记沈国明作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2010-06-14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今天隆重召开。现在,我受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的委托,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上海市社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的工作回顾
        自1998年12月召开上海市社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至今已经11年多了。这些年来,上海市社联在市委、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动员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拓展新的工作思路,开创新的工作格局,构建新的工作载体,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咨询服务、宣传普及、学会管理、队伍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有力地推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是哲学社会科学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近年来,社联始终把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首要任务,常抓不懈,并以此为动力,提高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了党在各个阶段的中心工作,也总结了我们党最新的理论创新成果。为了促进本市社会科学界的理论学习和理论研究,近几年来,社联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开展各种学习研讨,如召开上海社会科学界学习十六大、十七大精神座谈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上海现代化理论研讨会”,举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上海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上海改革发展”专题征文和研讨活动等。通过这些学习研讨,使广大社科工作者加深了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重要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并形成了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和创新作出了积极贡献。
        2001年至2002年,江泽民同志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了三次重要讲话,2004年、2005年中央和市委相继发文,提出了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这期间,社联多次举办学习座谈会、专题研讨班,还开展了全市性的社会科学基本情况调查。这些工作使社科界专家学者进一步明确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和目标、任务,增强了使命感和责任感。
        2007年,社联创办了“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此后,每年与有关单位合作,举办一系列研讨活动,形成了一批研究成果。该论坛搭建了一个全市性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公共平台,推进了本市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
        近年来,社联还紧扣时代脉搏,围绕不同时期的重大主题举行各种研讨、宣传活动。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建党80周年,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活动中,社联和各学会都举办了专题征文活动和各种研讨会、报告会,编辑出版文集,在深化理论研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
        深入开展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研究,为各级领导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是改革发展的形势对社会科学的要求,也是近几年来社联工作的重点。
        “社联策论”是我们开展决策咨询研究的主要抓手。“社联策论”自1999年创办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各个时期的重点工作和领导关注的重大问题,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研讨,形成学理性的思考和操作性的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较好地发挥了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11年来,“社联策论”形成各类咨询报告200余篇,涉及的专题都和改革发展实践密切相连,如新时期基层党建问题、党管人才战略与执政党建设、转型期社会整合与预警机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四个率先”与上海改革发展、文化大都市建设、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上海世博会等。一些视野开阔、理论分析较为深刻、现实针对性强的报告,受到市领导的肯定和重视。
        2001年,社联创办了《理论内稿》。该刊物选题大多切中社会和理论界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既有理论思考,又有对策建议,推动了专家学者的理论探讨和创新,也为市领导提供了最新的理论信息。
        为了促进上海社科界服务大局,我们还设立了“社联论坛”,定期请有关领导和知名专家就社科界关心的问题作形势报告或交流相关信息。市领导徐匡迪、韩正、龚学平等同志都曾到“社联论坛”作专题报告。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社联经常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际,开展各种应用对策研究,如组织编写《关于社区网格化管理试点工作分析报告》、《2004年市委牵头的十项重点工作典型案例100例》、《洋山精神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根据市委的统一部署,在“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全市大讨论中,社联牵头组织“世博会与上海社会发展”专题讨论,共召开了8次研讨会,收到论文近百篇,汇编成有较高质量的咨询报告,并组织了报告会、广播节目、市民问卷调查等活动。这些工作得到了有关领导部门的充分肯定,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加强社区建设研究是社联开展应用对策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社联曾多次举办社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组织力量完成了《上海社区发展报告》、《上海市社区建设研究报告丛书》等重点课题,推进了本市社区建设和发展。
        近年来,各学会密切联系上海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各学科专业,开展各种研讨活动,如 “新世纪深化与发展开放型经济”、 “跨国公司投资与浦东新一轮开发” 、“上海地区收入分配的现状与对策”、“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新江湾城开发模式”、“上海地区‘三网合一’(电信网、电视网、计算机网)”、“农村公共卫生服务投入政策”、“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法制完善问题”、“沪台经贸法律理论与实务”等,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思路、建议,为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深入开展学术研讨、学术交流,加强社会科学学科建设
        组织学术研讨,开展学术交流,是社联的重要任务。多年来,社联和各学会努力搭建平台,创新活动载体,组织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在繁荣上海哲学社会科学,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03年起,社联创办了“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学术年会包括大会、若干个学科专场和众多的学会学术活动,并组织征文,编辑出版年会论文集。学术年会至今已举办了7届,专家学者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目前已成为本市有规模、有水准的学术交流平台,对展示上海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营造开放、活跃、民主的学术氛围起了很好的作用。
        为了打造体现中国特色、上海风格的学术精品,社联组织了近300位专家学者,历时4年,协同攻关,编撰出版了《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科学》丛书。该书共13卷,近800万字,对20世纪中国社会科学发展脉络进行了系统梳理,其规模、质量超出了同类研究成果。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社联又组织编写5卷本《改革开放30周年》丛书,这是上海社科界系统总结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验的最新成果。去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社联发动、组织有关学会及专家学者探索6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科学发展的规律,编撰16卷本《辉煌60年》丛书,这是上海社科界献给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重点作品。
        在世纪之交,社联召开了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全国性的学术讨论会,编辑出版《回眸与前瞻:面向21世纪的中国社会科学》。社联还组织编写《上海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99—2000)》。为了深化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讨,2006年,社联建立了深度理论研讨会制度,形成一批有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社联和有关学会还举办了“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学术期刊与社会科学理论创新”、“辛亥革命与东南社会”、“海派经济论坛”、“20世纪中国政治学研究发展状况”、“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伦理学学科的发展与创新”、“树立科学发展的语言观”等各种研讨活动,推进了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建设。
        近几年,社联每年组织举办学会学术活动月,现已举办了3届。每届学术活动月都有100多个学会参与。学术活动月已成为培育学会学术功能,展示学会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
        社联在打造本市学术交流平台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境外同行的交流。11年来,先后组团60多批次赴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越南、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及港澳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社联还与有关单位共同举办了“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第9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沪港澳关系论坛”、“第58届国际铁路员工世界语大会”等,会议成果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四)加强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学术团体工作整体水平
        对学术团体进行管理、指导,是社联的一项基本职能。目前,社联所属学会共有155个,约有单位会员8800家、个人会员68700人,主管的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4个,这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坚持一手抓规范管理,一手抓功能培育,推进了学术团体各项工作不断发展。
        近年来,社联加强交流指导,推进学会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形成了每年年初、年中召开两次学术团体工作例会,每三年召开一次学术团体工作大会的制度;通过这些活动,总结工作、布置任务、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社联全面修订了关于学会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学会实行分类管理,加强相互之间工作交流,建立对学会工作进行年检、年报和分析汇总制度。
        从2000年起,社联根据中央和市委有关文件精神,全面开展社团党建工作。我们从学会实际出发,在学会领导层建立党的工作小组。各学会党工组充分发挥其成员都是学会主要领导的优势,参与学会重大事项的决策,保证党对学会工作的政治领导。
        社联把开展学会达标创优工作作为加强学会管理、指导的重要手段。我们每年开展一次评选达标学会活动,每三年开展一次评选优秀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优秀民办社科研究机构和学会特色活动。达标创优活动从学会的政治方向、科研工作、社科普及、咨询服务、学会建设等方面进行评选,有利于培育学会的各项功能,提高学会工作整体水平。
        民办社科研究机构是近年来涌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根据中央和本市有关文件精神,社联承担了对本市民办社科研究机构业务主管工作。我们积极组织力量,对这些机构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制定了有关管理办法,加强政治引导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努力发挥民办社科研究机构独特的作用。
        (五)坚持“三贴近”,开拓社会化宣传教育和社科普及工作新局面
        开展社会化宣传教育和社会科学普及工作,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社联和各学术团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社科普及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2004年6月,市委宣传部和社联整合本市讲座资源,创办东方讲坛。5年多来,设立讲坛举办点335个,覆盖全市各区县、高校、社区、企事业单位;签约讲师2000多人;共举办各类讲座12000多场,直接听众达410万多人次,二次传播受众更多。东方讲坛正确、及时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思想理论宣传和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十七大召开后,还有在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东方讲坛都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宣讲活动,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学习理解党的创新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化的有效途径。东方讲坛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基层,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提供公益性的公共文化产品。讲座内容丰富多彩,包括世情国情市情、形势政策和社会热点、人生发展和道德成长、教育和管理、历史文化、经济金融、法律知识、艺术鉴赏、国防知识、健康养生等方面,既有高端的学术论坛,又有通俗易懂的普及性讲座,受到各个社会群体的欢迎。东方讲坛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二次传播。东方讲坛被誉为“市民身边的学堂”,成为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的标志性项目、社会化教育的公益性平台,得到中央和市委领导的肯定,中央和本市各新闻媒体多次采访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从2002年起,社联还每年组织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周,至今已举办了8届。活动周内容包括大型义务咨询活动、主题讲坛、科普讲座及各种专项科普活动等,这些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广大市民服务。
        (六)努力做好社科研究成果评价、发布工作,培育优秀成果、优秀人才
        做好社科研究成果评价、发布工作是培育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近年来,社联着重抓好社科优秀成果评奖和办好理论刊物,为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搭建平台。
社联在市委宣传部领导下,认真抓好两年一度的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活动。这11年来共举办了6届评奖活动。每次评奖,我们都结合新形势、新情况对评奖工作进行不断改进和创新。比如,增设了内部探讨优秀成果奖、学术贡献奖、网络理论宣传优秀成果奖,实行评奖量化测评、异地评审等方法,使评奖工作更加科学、民主、公正。评奖工作发挥了很好的激励导向作用,推进了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研究,涌现了一批各学科的精品力作,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社联主办的《学术月刊》、《探索与争鸣》是具有全国影响的核心期刊。两本刊物以组织重点文章、重点栏目、重点选题为核心,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为重点,稳步提高办刊水平,刊发了一批精品佳作,有着很好的学术声誉。其中,《学术月刊》在2002年、2004年连续两届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9年,被中国期刊协会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2006年至2009年连续4年文章转载量居全国同类刊物之首。
        (七)切实加强社科队伍建设,推进社联各项事业发展
        加强社科队伍建设和社联自身建设是上海社会科学和社联事业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青年是我们事业的未来和希望。近年来,社联着力抓好青年理论骨干的培养。每年的学术年会,我们都开设青年学者专场,选编青年学者论文集;在《学术月刊》中开辟了“中青年学者网页”专栏;已有三分之一的学会建立了青年学者论坛、沙龙、工作部等载体,形成了凝聚、培育青年学者的机制。
        学会干部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学会工作好坏的重要因素。社联抓住学会换届这一重要环节,让各学会根据章程,将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充实进学会领导班子。我们还经常通过各种形式对广大学会干部进行指导培训。
        社联十分注重抓好自身的机关干部队伍建设。根据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社联先后开展了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等活动。这些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2001年,社联进行了机构改革,实行干部竞争上岗。我们还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选拔一批优秀青年充实机关干部队伍。这些措施提高了社联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近年来,社联机关自身建设也有长足进展。社联建立了局域网和门户网站,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水平,加强了与社会各方面的信息交流。社联完成了机关办公楼改扩建工程,改善了机关的工作条件。
        同志们,上海社联在过去的11年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这些工作成绩是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取得的,是本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向一直关心和支持社联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怀念社联第五次代表大会以来已故的夏征农等老领导和其他同志,他们为社联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过去,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与时代和形势发展的要求相比,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例如,社联在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反映社科界的愿望和要求方面还有待改进;社联在与本市社科界五路大军的联系、协作,推进理论创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的发展还不平衡,有的学术团体缺乏凝聚力和影响力;社联在加强学术规范、促进学术自律方面还缺少话语权;社联在自身运作的规范化方面也有不足。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上海社联过去11年的工作,是社联50多年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回顾11年来的工作实践,我们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是依靠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市委对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部署,市领导对上海社会科学和社联工作给予了很多关心、指导和支持。2008年,俞正声、韩正等领导出席社联成立50周年庆祝大会,殷一璀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重要讲话。这些都给广大社科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也为社联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在市委、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联各项工作,在理论研究、宣传普及、学会管理、学术刊物等方面,都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从而保证本市社会科学和社联工作健康发展。
        二是贯彻“双百”方针,团结、信任广大社科工作者。这些年来,社联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学术规律,倡导学术民主,支持和鼓励敞开思想、探索创新,允许和提倡不同学术观点的相互切磋和讨论。社联还努力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坚持以人为本,与知识分子广交朋友,积极做好团结、凝聚、引导工作。由于营造了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学术环境,上海社科界一直比较团结。实践证明,上海广大社科工作者与党和人民是同心同德的,是值得信赖的。他们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全局,团结协作,为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整合各种资源,发挥社联工作的特色和优势。社联是全市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具有学科齐全、人才荟萃、联系面广的综合优势。社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长,加强组织协调,努力搭建一系列公共平台,通过这些平台,整合本市社会科学的各种资源,把广大专家学者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开展跨学科、跨单位的合作与交流,为推动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是不断探索创新,开拓社会科学和社联工作新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在不断向前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社联工作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就要不断开拓创新。这些年来,社联以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精神状态,在各项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创造了一系列新的工作载体、工作机制,不断推出具有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社联特色的项目和活动;还努力把一些重大项目做大、做精、做强,形成一批精品项目,提高了社联工作的整体水平。
        二、今后工作的建议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不断增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引领能力,增强对社会科学界的凝聚能力,增强对学术团体的管理能力,努力开创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下面我代表上海市社联第五届委员会,对新形势下社联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坚持正确导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联各项工作
        哲学社会科学从来都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和社联工作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社联和各学术团体应当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及时总结改革发展的新鲜经验,努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还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这一理论体系日益深入人心,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不断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深入持久地学习、宣传、研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规划好当前和今后社联的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理论研究、学术交流、科普宣传和学会管理等各项工作中去,并不断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协调性,着力构建求真务实、与时俱进、充满活力的社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我们特别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宣传,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精神力量。社联应当组织有关学会和社科界专家学者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究;组织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各项研究、宣传活动;进一步办好“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出贡献。
        (二)围绕工作大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围绕改革发展的大局组织学术活动和理论研究,是广大社科工作者的主攻方向。上海社科界应当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荣传统,积极投身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去,为上海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当前,上海正处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有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迫切需要广大社科工作者进行深入研究,作出科学的解答。社联和各学术团体应当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紧密结合上海改革发展的实际,深入研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改革开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节能减排’、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加强社会管理和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课题,形成一批有理论创新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上海世博会即将举办,这对推进上海改革开放是个重要契机。我们社科工作者要主动关心世博、参与世博、服务世博,要组织力量宣传、研究世博会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与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质的关系,还要探讨世博会后的带动效应和后续利用等问题。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社科界专家学者要认真总结“十一五”时期改革发展的经验,并积极为制定 “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
        上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上海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建设文化大都市,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尤其需要包括社科界在内的思想文化战线发挥主体作用。社联和各学术团体要发动组织广大社科工作者加强相关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普及工作,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又好又多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加强功能建设,构筑高水平的公共平台
        在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格局中,我们要进一步明确社联的定位、作用。社联作为全市社会科学界的联合组织,与社会科学各路大军都有广泛的联系。这几年社联充分利用“联”的优势,搭建了一系列公共服务平台。今后社联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各种公共平台,强化平台的开放性、整合性、引领性等特性;通过这些平台,整合资源、凝聚人才,培育社联的各项功能,发挥社联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进一步加强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公共平台建设。既要加强对现实问题研究,又要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应当加强组织策划,进一步办好学术年会、学会学术活动月;组织力量打造“上海思想界”公共平台,推介、宣传优秀学术成果、学术人物;鼓励多出有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形成具有上海风格、上海特点的学术流派;还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设国际学术交流平台。
        要进一步加强学术团体管理公共平台建设。要精心打造基础学科学会建设和应用学科学会建设两个工作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符合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学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努力培育学会各项功能,增强学术团体的活力、凝聚力。对民办社科研究机构要加强引导、管理,使其成为上海社科事业发展新的生长点。
        要进一步加强决策咨询服务公共平台建设。社联和各学术团体应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为领导部门科学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发挥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应当进一步办好“社联策论”,提高决策咨询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积极推动和鼓励学术团体的应用研究成果社会化。
        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化教育和社科普及公共平台建设。社联和各学术团体都应当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社科普及活动。东方讲坛要结合新形势不断开拓创新,真正办成上海文化建设的品牌项目;社科普及活动周要进一步扩大其受众覆盖面和社会影响力。
        要进一步加强学术成果发布和评价公共平台建设。做好两年一次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工作,在评奖方式、管理机制、宣传报道等方面要不断改进、提高,更好地发挥激励、导向作用。社联和各学会应努力办好主管理论刊物。《学术月刊》和《探索与争鸣》要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努力保持和争创全国一流。
        (四)培育凝聚人才,切实加强社会科学队伍建设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关键在于人才。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要走在全国前列,一定要有一支学术层次上乘、知识结构全面、年龄梯次合理的社科人才队伍。
        社联和各学会都应当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加强社科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程和根本大计,切实抓紧抓好。要特别重视对青年理论骨干的培养,要在各种学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骨干作用,努力造就一批政治素质优秀、学术功底扎实、锐意开拓创新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各学会也要重视学会后备力量的培养,要注重吸纳青年会员,学会领导层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中青年学者。我们还要关心老一辈专家学者以及外地引进、海外归来的人才,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
        社联应当抓好上海社科界学风建设,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要进一步树立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严谨治学,淡泊名利。社会科学工作是具有独特规律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力营造民主、团结的良好氛围,鼓励不同学派、不同观点的切磋和争鸣,勇于探索,锐意进取。
社联应当努力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社科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广大社科工作者的精神家园,反映他们的愿望和要求,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为他们施展才华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舞台。社联还要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成为学习型组织,要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要遵循社联章程和有关制度,充分发挥社联委员会和常委会的作用,把社联各项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各位代表,同志们:我们正处在创新变革的伟大时代,充满着机遇和挑战,也充满着艰辛和希望。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肩负起“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光荣使命,以这次代表大会为新的起点,同心同德、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上海实现“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