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评奖 > 评奖工作动态 > 正文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系列② | 王家范:我就是一个教书匠

发布日期:2018-11-22

 

    回顾自己入行半个多世纪,王家范的深切感受是:“漂泊在历史的大海上,欲从海面穿透到海底,体悟历史的真义,没有沉潜下去的毅力和耐心,没有旺盛的求知欲和永远的好奇心,很可能就像好事的游客,留下的只是‘某某到此一游’。”从1957年踏进华师大文史楼到今天,他一直致力于中国史的研究与教学,在明清史、江南区域史、社会经济史等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代表作有《中国历史通论》、《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学与史家》等。

 

1956年江苏省昆山中学校刊编辑记者合影(王家范为前排右三)

 

    “我就是一个教书匠。”这是王家范给自己的定位。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王家范站上讲台,一站就是四十年。不同于某些高校老师重研究轻教学,王家范总是费劲心思写讲稿,每年反复修改。1990年,应系里的要求,他给研究生开设一门“中国历史通论”。现在学界所熟知的《中国历史通论》即由该课程的讲义为基础整理而成。这本著作整整用了10年的时间才面世。从1990年开始,王家范就着手进行整理讲义使之成书,在这一过程中,王家范推翻了三稿,期间赶上评职称,他也拒绝了别人劝他赶紧出版的建议,他说“我觉得我可能一辈子就这样子了,书很早出来就不能改了。”最终,该书在2000年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 年,又由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出版了增订本。

 

1960年的王家范

 

    在这本凝结了他四十年讲坛心血的《中国历史通论》中,王家范将史家通识与历史真实浑成一体,对中国历史进行了通贯性的研究与思考。该书以高度自觉的问题意识,尤为关注中国的“大一统”体制何以能延续两千年之间,而中国的现代之路为何艰困、又将通向何处。“在他汪洋恣肆的笔锋下,对家国与生民的关切以历史的冷峻思考而带出,因之,他的思考与写作既有对传统、对民生、对文化力量的敬恕,又不乏尖锐深沉的批判。”复旦大学历史与地理研究中心邹逸麟教授这样评价。

 

1981年,王家范在西安的农民战争史研究会年会与谢天佑先生合影

 

    此外,《中国历史通论》也是王家范教育理念的集中展现。正如他在该书绪论中所指出的,这是一份有着明显主观色彩的“讲义”。在他看来,课堂教学从来不存在什么标准模式。每个教师教的“中国通史”,都是他理解中的“中国通史”。教材不应该也不可能离开编写者自身的理解和方法论“示范”,否则只会变成知识点间缺乏相互联系的“展览”,不具启发性。值得一提的是,贯彻其大学人文通识教育观的《大学中国史》(主编)作为教育部“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广泛应用于本科历史学,对历史学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产生深远影响。

 

王家范与华东师大历史系89级本科生在王国维故居

 

    作为江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王家范对明清江南市镇结构的研究奠定了这一领域的基本研究范式。1980年,从农民战争转为明清经济最后确立明清市镇研究的王家范,带领学生几乎走遍了苏南、浙西的大小名镇,深入坊肆田野,与当地人交谈。“环境人文都有些感性的东西,历史要有感性的东西在里面”,“有了这样的亲身经历,再去看史料,就会有新的感受和解读。”他这样说。1984年,《明清江南市镇结构及其历史价值初探》论文的思想一经表达就引起了学界轰动,极大推动了江南市镇研究的开展。2006年,他又发表《明清江南研究的期待与检讨》,强调社会科学方法与日常生活经验感受的有机结合,从而超越以江南区域史料硬套经济发展理论的窠臼,由此影响了此后江南史研究的取向。

 

讲座中的王家范先生

 

    对于从事明清江南史研究,出生于江南小镇的王家范一再强调自己的“兴趣主义”:“我这个人从昆山小镇出来,没有雄心壮志,就是好奇心强,研究凭兴趣出发,好处是比较淡定悠闲。我就想了解江南史是个什么模样,我不想成为江南史专家,我不想写大制作的,我从来不写大制作。”学术上的这份好奇心和对新鲜事物的热情也一直延续到他的生活中——刚刚迈入80岁的王家范像年轻人一样,用起手机、ipad、电脑得心应手,令人颇为惊叹。“老年嘛,就玩啦。我这个人一生有好奇心,对我不知道的、别人玩的,都要试一下。”他这样说。

 

王家范著《明清江南史丛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4月

 

 

 

往期回顾:

 

上海市第十四届哲社评奖学术贡献奖获得者系列① | 王邦佐:“实事求是、留有余地”是我一生的行事准则

 

 

来源 ▏社联科研处       文 ▏文汇报       图 ▏澎湃新闻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