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四史”关键词】(61) “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是怎么打出来的?

发布日期:2020-10-15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这“四史”,是党员干部的一门必修课。继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二度推出“政治关键词”专栏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与澎湃新闻继续开启“四史”关键词。

 

        今天刊发“四史”关键词第61篇,关键词是浦东开发开放。

 

1990年的陆家嘴

 

        2020年4月18日,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纪念日。而立之年的浦东,早已由蛙声一片的稻田蜕变为高度现代化的世界城市标杆,令人惊艳的巨变,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那么,“浦东开发开放”这张“中国王牌”是怎么打出来的?

 

如何解决上海的“城市病”?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决策。1979年1月31日,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区——蛇口工业区建立,此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急先锋。与此同时,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加工中心和工业基地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在发展中困难重重、举步维艰。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一篇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关于上海发展方向的探讨》。这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海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滞后的窘境和症结所在:上海“工业总产值全国第一、劳动生产率第一、上缴国家税收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倒数第一、人均居住面积倒数第一、三废污染倒数第一……”此文一出,反响极为强烈,戳到了上海的痛点。上海患上了城市病。当时的上海,看上去是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但实际上是个“健康欠佳”的病人。

 

        出路何在?前途何在?引起了上海广大干部群众的热议。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与浦西一江之隔,位于黄浦江以东、长江口西南、川杨河以北,紧邻上海外滩的浦东。“浦东”这个词原本存在口语中,当时在上海地图上找不到“浦东”两个字。当年,就在一江之隔的黄浦江之东,有几百公里未开垦的土地、滩涂,茅草丛生。“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这句曾经流传度颇广的顺口溜反映了浦东在当时上海百姓心目中的“地位”。

 

2020年10月2日,上海浦东惠南镇海沈村地铁惠南东站旁的占地42亩的“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巨幅稻田画

 

一盘大棋中的重要一步

 

        其实,从20世纪80年代初,上海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构想。当时,围绕拓展上海城市发展空间不足等问题,各方面都开展了深入研究。1984年9月,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上海经济发展战略汇报提纲》,提出了“东进浦东”的方案。1986年10月,国务院批复的《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要求“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并特别强调:“当前,特别要注意有计划地建设和改造浦东地区。要尽快修建黄浦江大桥及隧道等工程,在浦东发展金融、贸易、科技、文教和商业服务设施,建设新居住区,使浦东地区成为现代化新区。”并于1988年5月,邀请了140多名中外专家举行“上海浦东新区开发国际研讨会”,第一次向全世界传递了开发浦东的消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国内稳定以及国际关系方面同时遭遇严重困难。一些国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政策走向产生担忧疑虑,不少正在建设的项目因此停滞。针对国内外对中国改革开放路线能否继续坚持的质疑,邓小平坚定地说:“我们原来制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照样干下去,坚定不移地干下去!”

 

        1990年春节,在上海过年的邓小平听取了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汇报,并明确表态:“这是个好事,早该如此。”回到北京后,邓小平与几位中央领导同志谈话时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现在国际上担心我们会收,我们就要做几件事情,表明我们改革开放的政策不变,而且要进一步地改革开放。”作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认为“发展”是此时的关键,浦东开发开放要成为一项跨世纪的国家战略,是一盘大棋中重要的一步棋。

 

        酷爱桥牌的邓小平打了一个比方:“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要研究一下哪些地方条件更好,可以更广大地开源。比如抓上海,就算一个大措施。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邓小平的意见,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0年3月中旬,国务委员兼国家计委主任邹家华、国家计委副主任计卜青,率领国务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前来上海现场办公,主要是为浦东开发上马作统筹安排。3月底,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姚依林率领国务院特区办、国家计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外经贸部、商业部、中国银行等负责人到达上海,前往浦东调研论证。4月10日,国务院召开会议专门听取姚依林的汇报,并对浦东开发开放的若干问题逐个进行研究。4月12日,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提交的关于浦东开发方案的意见。会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出席上海大众汽车公司成立5周年庆祝大会。在致辞中,李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市加快浦东地区的开发,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的政策。”将中国最大的城市放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这么重大的事情,全部决策过程2个月。这是改革的速度,也是中国速度。

 

        1990年5月1日,上海市政府向国内外宣布了浦东新区对外开放的十条优惠政策。《纽约时报》对此报道的标题是“中国仍然在从事经济建设”,这是中国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一个重大信号。

 

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990 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浦东新区。由此,“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就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方针。

 

        浦东开发开放的大幕拉开后,为了进一步落实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以及小平提出的浦东开发开放要“面向世界”、“后来居上”的要求,就必须以战略眼光、全球视角思考浦东开发,作好顶层设计。特别是不能简单地复制以往沿海经济特区的经验做法,而必须有新的超越、新的发展思路。就此,上海各个部门对如何振兴上海、开发浦东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论证探讨。根据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定位,采取总体规划、功能开发、全方位、多层次开发的新区方式,避免“中心开花,四周扩展”、“摊大饼”式的以来料加工为主的开发区模式。浦东开发者深刻理解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浦东开发的综合论述,提出了一句自励的口号:“站在地球仪旁边思考浦东开发”,还把口号制成标语,时刻提醒大家。

 

        时光荏苒,而立之年的浦东已建成为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的现代化新城。创造了全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第一个出口加工区、第一个保税区,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等一系列“第一”,为世界惊叹。2020年,浦东新区人均GDP达22.91万元,以占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全国1/80的GDP、1/15的外贸进出口总额,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作者:刘泾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20年10月14日)

相关链接: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9556276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