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科普及 > 东方讲坛 > 讲坛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政治关键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为何从“大包干”开始

发布日期:2019-09-29

【编者按】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政治是理解现代国家的钥匙,也是深刻理解日常生活实践的知识和素养。值此新中国成立70周年到来之际,继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首度开设“政治关键词”专栏之后,澎湃新闻再度和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联合推出这一专栏,旨在通过解释新闻与生活中的政治关键词,普及政治学常识。

 

        今天的政治关键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份有关改革开放珍贵的“出生证明”。那是一份中国改革的“生死状”——包干保证书。它是1978年11月24日晚上在皖北的一间茅草屋里,18位小岗村村民用“血”率先写成的。这份“生死状”主要内容有三条:分田到户;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如果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农民的以“包干”形式的自主创新,开启了中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


农村改革为何从“小岗村”开始?


        改革是从人民生活需要的基本问题开始的。“吃饱饭”就是当时农村改革的直接动力。从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集体主义生产形式,到改革初期的“分田到户”的责任分包与承包,是一种突破体制的创新。


        早在1977年,安徽省已经进行“一组四定”的初始责任制做法,即“划分作业组,实行定任务、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分”;后来又走向“以产计工、超产奖励、减产赔偿”的过渡;1978年3月又开始“包产/包干到组(又称双包到组)、联产计酬”的前期探索做法,这些都为“包干到户”的诞生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土壤。


        “大包干”本质是将以农户为单位的家庭作为生产主体,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经历了由包干到组(村民组)向包干到户的发展,实践中主要有两种类型:(1)包干到户。农民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所有;(2)包产到户。实行定产量、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当时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都是包干到户。只有激发农民生产主体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吃饱肚子,“手中有粮”才能做到“心中不慌”。


渐进探索与中央支持让改革探索“化零为整”


        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探索,批评声与支持声在当时的媒体上此起彼伏。1979年,万里参加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时,向邓小平汇报了各方面对农村承包制的不同看法,邓小平听后果断地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大包干”从农民的自发创新到成为国家政策,中央给予了坚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


        1980年9月,党中央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明确指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的措施。”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包产到户、到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央的支持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初,全国农村已有93%的生产队都实行了这种责任制,1986年6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法律规定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1991年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提出,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能”与意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打破了集体主义的“大锅饭”的一种形式,本质上改变了生产的激励机制。它的做法区分了土地产权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种形式,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前提下,大胆实践把经营权下放,将农户个人付出与收入挂勾,极大地增强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纠正了长期集体主义生产形势下的管理高度集中与分配高度平均的体制弊端,使集体经济中的农民由单纯的劳动者,变成生产主体和经营主体,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率,充分地发挥劳动和资源结合的发展潜力。


        近期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解决了当时全国人民十分紧迫的吃饭问题,此后中国改革过程中再也没有发生过粮食短缺,以较少的土地养活了中国大规模的农村人口,的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期看,将大量的农业人口从土地中解放出来,为后来的乡镇企业发展以及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输送了稳定而大量的劳动力来源。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澎湃新闻 时间:2019年9月28日)

相关链接: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546118?from=groupmessage

   

 

来源 ▏社联科普处、澎湃新闻       编辑 ▏何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