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南文化 > 正文

“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举行

发布日期:2019-10-30

    10月26日-27日,“首届江南文化国际论坛暨第13届江南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沪圆满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市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上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研讨会上,来自海内外的嘉宾、专家学者百余人共同围绕江南文化展开交流探讨,共谋江南文化研究新景象。

 

 

    来自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日本大阪大学、日本北海道教育大学、韩国全南大学、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南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浙江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常州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黄山学院、温州医学院、浙江海洋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南京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江苏理工学院、苏州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东华大学、商务印书馆、复旦大学出版社、中西书局、《江海学刊》杂志社等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大会共收到论文66篇。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在论坛开幕式上讲话,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权衡,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主持。

 

 

    徐炯在讲话中指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厚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是长三角共同的文化标识,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深入开展江南文化创新研究,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服务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徐炯强调,推动江南文化的交流互鉴,要进一步挖掘江南文化资源,进一步聚焦特色亮点,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拓宽江南文化研究领域、提升江南文化国际影响力。

 

    权衡在致辞中指出,当前上海江南文化研究形成了各区、高校、学会、学者形成合力、资源整合、广泛参与、共同推动的可喜局面,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学术共同体也正式建立,长三角江南文化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可通过广泛的文化交流,持续彰显江南文化的世界意义,通过各种形式让世界了解江南、理解江南。

 

    林在勇在致辞中介绍了上海师范大学多年来在唐力行、朱恒夫、钱杭、徐茂明、洪煜、查清华、张剑光等教授的带领下,形成了一批较有影响力的江南社会史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加强江南社会史研究,加深对江南社会的全方位思考,从而加快今天江南社会经济发展创新,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海内外江南文化研究著名学者熊月之、滨岛敦俊、陈忠平、刘石吉、唐力行等教授先后作主旨演讲,分别对近代上海与江南、江南三角洲开发史、江南文化走向世界、江南研究的反思、徽州与江南文化等命题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凸显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时代性、前沿性和创新性。

 

 

    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原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熊月之作了“卓异·集聚·升华—近代上海与江南关系简析”的主题发言。他指出近代上海与江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维度:第一,从较小的地域上来讲,上海是江南的一部分,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第二,从宏大的空间上来讲,上海是国际大都市,上海与江南是城市与乡村、大城市与一般城镇的关系;第三,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近代上海是江南经济社会的孵化中心、经济重镇与交通枢纽,是江南人才财富集聚之地,是江南文化荟萃发展之地。要在这种大框架下从集成、集聚、扩散、融合、创新等角度来讨论上海和江南的关系。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大城市,江南地区人口、产业与资金高度集聚到上海,上海成了区域内重要的利益共同体,安全、法治、高度开放,而反过来上海对江南各地方的文化和社会风气的影响也更是无处不在。

 

 

    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滨岛敦俊在发言中认为,关于江南,不同的史家、学者有不同的定义。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来看,近年李伯重博士的“江南八府”论非常有名。我本人也认可这种说法。比如商业习惯,这一地理范围是适合的。但如要详细观察,从具体的实际形态来看,八府之中,苏州、松江、常州、湖州、嘉兴五府,与周围的三个府(镇江、应天、杭州)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教授陈忠平作了“英雄崇拜与大众文化关系的网络分析—从江南到全国和世界的龙舟节历史演变”的主题发言。陈教授认为网络化的关系起始于私人关系,之后不断发展形成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关系网络,而这种关系网络将更多私人关系、组织关系吸纳其中,交流、互动规模便不断扩大。从江南到全国和世界的龙舟节历史演变也是这种网络化关系的体现,一方面,人民对英雄的崇拜助推龙舟节从江南向全国发展推广;另一方面,大众文化也通过龙舟节的庆典以保持对英雄的敬意。

 

 

    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石吉作了“近代化理论、地域社会与江南研究的反思”的主题发言。刘研究员指出,我们做历史研究要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一个分析模型,西方的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一套根据实证研究得来的典范理论,用西方的理论来解构中国传统文化在多数情况下是不合适的,研究江南文化要有我们自己一套特色的完整理论体系,这对西方社会科学也是一种补充。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社会史学会副会长唐力行作了“从江南的视野解读徽州”的主题发言。唐教授指出,徽州与江南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江南有徽州,徽州也离不开江南。一方面,徽州的人口绝大数来自太湖地区,粮食依靠江南地区供给,也从江南积累了大量资金;另一方面,江南社会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徽州,徽商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商业发展,带动了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同时也使得区域内的市民阶层得以逐渐成型。

 

    本次论坛议题丰富而广泛,以“江南文化与中华源流”、“全球化视野下的江南区域”、“江南文化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主题进行了诸多研讨,就“江南经济”“地方文献与士人雅集”“科举与教育”“水利与城市”“民间信仰”“戏曲与园林”“宗教与地域”“艺术与消费”“文化与传媒”“区域互动”“徽学研究”和“传说与记忆”等专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交流了江南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闭幕式上,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徐茂明、洪煜作大会总结。专家们对如推进江南文化研究的深度、凸显江南文化研究在学术领域的优势地位积极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