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海外交流 > 正文

美国学者让·皮埃特斯(Jan Nederveen Pieterse)来社联与青年学者对话交流

发布日期:2014-07-04

    7月3日,东方青年学社在上海市社联举行本年度第二场中外学术对话活动,邀请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让·皮埃特斯教授,举行题为“社会不平等:多元的视角”的演讲。市社联专职副主席、东方青年学社常务副理事长刘世军出席并致辞,上海社科院经济所副所长、东方青年学社副理事长权衡研究员主持。来自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沪上高校、研究机构的青年教授、研究人员等近30人出席了本次交流活动。
    刘世军副主席指出,社会不公是贯穿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主题之一,各个国家对于平等含义的认识和理解都打上了各自的烙印。平等同样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懈的追求,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国实现真正的平等奠定了根本的制度基础。当下的中国,平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正在成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消除中国现存的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民族差距等各种不平等现象,只有靠全面的深化改革开放,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皮埃特斯教授的演讲,以宽广的全球视角,比较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的不平等的现状,并对其根源进行梳理和分析。皮埃斯特认为,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不平等,无论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新兴经济体,甚至在落后国家,都在呈上升的趋势。不同的发展模式背景下,各国对全球化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比如,全球化对达沃斯的精英和跨国公司意味着自由,对最不发达国家意味着边缘化和风险,对低技能阶层意味着外包和被社会排斥,等等。不同的发展模式中,全球化对不平等的加剧作用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比如,在自由市场经济体系中,大多数的工人工资出现停滞、中产阶层在缩小,新兴经济体中产阶级在增长。对于全球化机制在收入分配中扮演什么角色,也是理解各异。发达国家自由市场经济体,把不平等日益加剧归咎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新兴经济体则把经济增长、人民脱贫归功于全球化与科技发展。皮埃特斯强调指出,制度安排的差异,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不公的重要根源。一个好的制度设计,可以避免全球化和技术创新带来的不平等扩大;制度设计不好,同样的全球化、技术创新,却会导致收入不平等扩大。最后,皮埃斯特教授与专家学者、青年学生进行了互动交流。
    权衡研究员对本次对话交流作了简短小结。他认为,皮埃斯特教授的演讲对于我们深入地理解和思考金融危机之后,我国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以及如何有效化解当前全球化过程中的收入不平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借鉴意义。东方青年学社今后将举办更多高质量的对外学术交流活动,为促进沪上与海外学者的对话交流积极搭建平台,把“中外学术对话活动”打造成一项具有更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品牌活动。

 

 

(社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