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年会 > 年会动态 > 大会 > 正文

王岩: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

发布日期:2018-02-07

    2017年12月26日,第十五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大会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设论坛召开,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特聘教授王岩应邀作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以政治哲学为视角”的学术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现况

    就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现状而言,一个基本事实是,经过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传统已经为世人公认。但就马克思主义对各门具体学科的指导和融合而言,要求我们在“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要做到深入、具体的分析,把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及其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回归主流”与“彰显特色”、“话语转换”、“整合建构”区别开来。

    1、关于“与时俱进”、“丰富完善”、“回归主流”

    在现实中,存在着两种情况:

    一是有的学科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拥有马克思主义完整的话语体系,只是过于拘泥于理论的形式和历史的传统,致使现实性、实践性和时代性不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理论脱离实践、与时俱进不够的问题,由此导致了在实践中难以发挥理论的指导与引领作用,出现声音弱化、底气不足的现象;

    二是有的学科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完整话语体系,但受到了来自西方话语体系的渗透和挑战,导致现实中的两套话语体系,而且后者更为强劲,甚至出现了前者对后者的“依附”状态,由此导致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思想被“空心化”、“边缘化”、“标签化”,出现在学术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的现象,直至出现马克思主义主流话语体系的弱化甚至“话语权”的丧失。

    对于这两类学科,我们需要的是结合当下中国现实进行提炼、完善、整合和升华,更是与时俱进的问题。就是要将一般的、共性的转换为具体的、时代的,将历史的、传统的转化为当代的、现代的,将零散的、碎片化的转化为系统的、完整的,将隐性的转化为显性的,将边缘化的转化为核心化的,以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

    2、关于“彰显特色”、“话语转换”、“整合建构”

    在现实中实际上还有两种情况:

    一是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种学科分支,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中没有明确的概念或范畴体系,其思想更多的散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和学说之中,由此导致的是在当代发展中话语体系不够完整和系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碎片化”、“散在化”或“隐性化”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出现马克思主义的“失语”、“失声”的现象也就在在所难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当在其中);

    二是有的学科本身来自西方,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被介绍到中国,但在其中国化或马克思主义话语重构的过程中过分倚重其母体的话语体系或价值体系,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话语先天不足的问题(如公共管理和治理理论、所谓“普世价值”)。

    对于这两类学科,几乎从一开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功能或“中国特色”就体现出“语焉不详”、“底气不足”或“特色缺失”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受到西方学科范式、话语体系的影响,致使在这些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不够强大,这就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被弱化。对于这一类的学科,审慎的选择研究理路,科学的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就成为当务之急。

    因此,我们在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构建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社会科学”的含义时需要具体分析,其核心的要义在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做到“马为魂,中为体,史为根,西为用”。把时代的特色赋予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把优秀文化传统嵌入当代中国社会科学,尤其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主题赋予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使之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学术领域、话语方式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从而“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彰显出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

    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1、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面临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在我国成为“显学”的时间不长,其标志性学术会议的召开至今不过十多年历史。而在此之前,西方政治哲学已经在我国学术界开展得红红火火,并且深刻影响我国的学术界和思想理论界。因此,审慎的选择研究理路,科学的构建话语体系就成为当下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当务之急。

    2、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问题

    (1)政治哲学研究的基点是人的真实存在,着眼于人的本质。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在其本性上也正是一个政治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在当下社会中体现的就是一种经济关系,而经济关系再推演就是一种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如果往下追问,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谁能占领生产资料谁就是这里的“真实的人”;另一方面,如果说我们沿着生产关系往上追问,则就是经济基础,而后就是上层建筑,包括政治的和观念的上层建筑——政治哲学当居其中。

    (2)政治哲学的基本方法论是价值批判。哲学的原初状态是“爱智慧”。在原初意义上,“爱”的真实含义——反思、批判、创新;“智慧”的原初意义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问题,“爱”与“智慧”的合一便是“哲学”——通过追求“道德的至善”来拷问“人类的应然状态”;政治的原初状态是人类生活的组织建构,是人类的“合群性生活”,追求的是“优良的生活”。哲学与政治联袂而生,体现出政治哲学存在的逻辑理路——实然性批判与应然性诉求——一种建立在实然性批判基础上的应然性追问,并成为政治哲学的方法论与价值观。

    (3)政治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政治社会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政治实践的崇高性(法治、道德)以及政治生活的理想性(自由、平等),建立在这种应然性研究对象基础上的政治哲学所体现的本质特征必然是价值理性。

    (4)政治哲学的本质特点是政治价值理性,并以价值理性的本质特点切入政治生活,由此体现出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和一般政治理论的不同之处:政治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政治建构,一般政治理论研究的是现实政治建构应遵循的规律和原则,政治哲学则是在此基础上探讨在进行政治建构(实践)的过程中应遵循怎样的政治规律和原则,建构的政治体(国家、政府、社会、公共权力等)才是正义的、善的。

    (5)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超越路径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史观和实践观基础上的政治批判与政治建构,超越了资产阶级的建立在思辨模式和政治实践基础上的从市民社会到政治解放到理性王国,实现了从实践理性到人的全面发展到自由人联合体的应然性的社会诉求。

    3、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关键词

    一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要充分彰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作用,充分理解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植根塑魂的作用,深刻认识和全面解读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国家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理论、人类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理想,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学理风采,构建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底气和理论自信的政治哲学体系。

    二是当代中国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要勇于面向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重大理论问题、制度问题和道路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回应来自不同社会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质疑、困惑或困境;直面国内外敌对势力及其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批判和政治导向功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

    三是中国优秀传统政治文化。要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本土培育功能,“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发掘和阐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辩证统一”的知识论、“贵和尚中”的价值观、“天下为公”的开阔胸襟、“自强不息”的进取意识、“言不尽意”的言语规则,展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本土特色,构建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

    四是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政治哲学与政治科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前者以价值理性为首要价值,并以此探寻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应然性状态,展现政治主体的理想信念,凝练治国理政的政治智慧,体现出价值理性在当今世界政治文明构建过程中的独特魅力,构建具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体系。

    五是西方政治哲学的时代价值。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平和宽容的心态对待西方政治哲学。从政治哲学的发展而言,西方政治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当代的发展更是紧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脉搏,为西方社会的发展开出时代的药方。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在客观分析、解读西方政治哲学思潮和流派的基础上,深入批判研究、客观扬弃,汲取其合理思想,肯定其时代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借鉴与超越。

    六是价值理性及其科学内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首要价值和重要属性,价值理性既传承了政治哲学的传统,拥有至善性、崇高性的内在价值意蕴和理想性、应然性的外在价值诉求,为人类政治实践提供价值判断,为社会政治生活提供价值引领,为政治主体行为提供价值选择,从而发挥着政治认知、政治批判和政治导向的功能,必然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话语体系中的极为重要的范式,影响着政治哲学的发展。

    七是政治价值的范畴体系。政治哲学作为以“价值理性”为基础性范式的理论活动,其必然包含一系列与价值判断相吻合的范畴体系。作为形而上的学理样态和“应然性”的价值诉求,这一范畴体系体现了对作为政治社会的最高层面的价值判断和意义的研究;体现了对现实政治社会正当性的理性批判、价值建构和规范化标准。具体包括以政治实践的主体向度——人的本质为基点,以实践理性为动力,以政治文明为旨归,以协商民主和协商治理为手段,以政治理性和政治道德为两翼,以政治自由、政治平等、政治宽容、政治民主、政治和谐为主体,以政治正义(正确的正义观)为崇高价值诉求的范畴体系,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回归经典、深耕原著,又回归现实、面向实践,崇尚价值理性,构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和学科体系,真正拿出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核心话语”,打造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中国学派”,提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