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开幕式在沪举办

发布日期:2022-11-24

    11月21日,在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的领导和支持下,上海社联所属上海市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月刊》杂志社)主办、《探索与争鸣》编辑部承办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暨《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开幕式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任小文,以及上海相关主管部门的领导、历届“上海社科新人”代表、沪上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领导和代表、《探索与争鸣》青年作者代表、上海社联及所属社科中心的负责同志,共计300余人,以线下和线上结合方式参加开幕式。开幕式分为论坛启动仪式和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主旨演讲两个环节。

 

 

    徐炯在启动仪式上指出,上海社科界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委宣传部的部署和要求,紧密结合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深入挖掘二十大精神蕴含的原创观点、理论亮点、思想热点,尽快产出一大批高质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要团结广大青年学人,构建青年学术共同体。学术期刊既要做好学术引导工作,更要做好学术服务工作,有效支持优秀青年学人快速成长,鼓励学术理论创新,争取贡献更多具有原创性的思想理论资源。要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将自身发展与时代发展结合起来。如今面临更多现实问题与理论问题的年轻学人要向陈望道先生在内的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学习,保持理论真诚和理论热情,坚定理想信念,站稳人民立场,守正创新,将自身的学术研究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坐标中,找寻更加崇高的价值追求。

 

 

    王为松在欢迎辞中指出,本次论坛是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一项重要学术活动,也是上海社科中心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学术论坛。《探索与争鸣》始终坚持“与青年学人共成长”,不断发掘和支持优秀青年学人。此次论坛主题“人类文明新形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紧扣时代脉搏,体现了鲜明的问题意识,很好地把杂志办刊宗旨和支持青年学人成长结合在一起,是杂志服务青年学人的又一有力举措。市社联、社科中心要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更多展示和发挥上海青年学者的作用和影响,使上海成为推动国家软实力和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先行者。

 

 

    在启动仪式上,《探索与争鸣》副主编李梅代表编辑部介绍了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的推进情况。《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分论坛召集人代表、第四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征文一等奖获得者、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于京东,第二届全国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分论坛承办单位代表、同济大学文科办主任、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刘淑妍分别作了发言。

 

    启动仪式结束后,举行了首届上海社科青年望道论坛主旨演讲。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陆铭、复旦大学教授张双利、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瞿骏、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冠军、上海大学教授曾军、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屈文生分别进行了精彩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陆铭教授在题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已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服务业在GDP的占比会进一步快速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提高,会有更多的消费集中体现在服务业中。当前,中国已经呈现出城市群发展的态势,人口持续向中心城市及周边范围集中,中心城市向外辐射带动并赋能周边城市的发展。未来人口规模大的城市在生活品质方面,要强调城市活力,通过基础设施加强城市生活便捷性,还要强调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另外,由于人口众多与人口多样性,还要强调社会的和谐发展,尤其是在外来人口的市民化方面,需要在公共服务的提供方面去身份化。

 

 

    复旦大学张双利教授的主旨演讲题目为《现代复杂社会与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题目在问题意识上集中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和“创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概念,关于其中所涉及的现代复杂社会的根本困境,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思想中找到揭示和解决方案。张双利指出,马克思将黑格尔对现代市民社会的洞察作为自身思考的出发点,并从三个方面超越了黑格尔。第一,马克思进一步发挥了“后发优势”。第二,马克思则从资产阶级的阶级统治的复杂结构出发,重解家庭、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与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拉开距离。第三,马克思将黑格尔提出的现代社会的内在困境,表述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否定式的发展逻辑。这在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展中得到了深化,也留下了解决问题的可能道路,为我们理解中国革命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如何跳出这种危机提供了理论视角。

 

 

    华东师范大学瞿骏教授发表题为《何为中国革命:理解她的若干维度》的主旨演讲。瞿骏认为,在讨论中国式现代化时,需要理清中国革命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中国革命一方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部分,革命是其启动、推进的枢纽;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塑造着中国革命的面貌与样态。同时,理解中国革命要注意到其不仅是政治革命,还有社会革命,乃至心灵革命。现代化的历史与革命的历史不是两分的、对立的,而是交融互惠。无论历史还是当下,中国东西部的呼应、弥合和改造,即是中国革命的宏伟目标,又是中国革命的长期任务。瞿骏指出,今天我们理解中国革命,需要研究者在持续开启革命之大门的前提下,回到革命本身,施展拳脚,以懂得什么是真正的中国革命,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

 

 

    华东师范大学吴冠军教授发表题为《从元宇宙到互动本体论:重思文明形态及其智慧基底》的主旨演讲。吴冠军提出“互动本体论”的概念,并且认为,在本体论层面上,互动先于两个互动者的存在。这个论断有三个思想资源:元宇宙、量子力学和神话学。元宇宙吸引人的根本原因在于互动。元宇宙的世界符合互动的本体论,没有互动,就没有游戏的世界,一切就只是服务器上面的一串数字代码、静态的数据包。有了互动,世界才存在,玩家在世界里的“我”才存在。量子力学揭示了我们所熟悉的这个世界的诡异底层,在微观粒子层面上,只有互动/相互作用(interaction)才有存在。电子只有在同另一个系统发生互动后,才会具有粒子性(有位置或是动量)。文明都有关于它起源的神话。对于如何研究那些神话,吴冠军认为代之以符号学抑或考古学,可以采取互动本体论的进路。这样我们就能看到,正是互动奠基了文明的存在。吴冠军从元宇宙带来的本体论思考出发,建议要在动态、互动、交往、合作和谐共存共享的语境中理解当代社会与世界,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世界的本体论内核,把握现代文明形态及其智慧的基石。

 

 

    上海大学曾军教授作了主题为《数字媒介对中国文学知识体系的重构》的主旨演讲。曾军从媒介的定义、媒介文化史和整个历史的角度对文艺类型历史学进行重新梳理,从结构上对数字媒介文艺活动进行结构诗学的重构。曾军指出,媒介是无处不在的,媒介形态变迁加速影响了文艺理论的知识更新,新媒体文艺理论知识体系也正在发生激烈的变革。在讨论中国文学知识体系的重构问题时,数字媒介的因素一定需要被考虑在内。曾军提出,数字媒介对文艺活动关系的重塑是“媒介生态式”的,强调文艺活动中诸要素的数字媒介化。以前的媒介文学四要素的所有结构体系都发生了变化,在这里没有媒介的存在,但是媒介无处不在,构成了一个全新的文论体系。

 

 

    华东政法大学屈文生教授发表了题为《从治外法权到域外规治——以管辖权理论为中心》的主旨演讲。屈文生从地理大发现开始说起,从殖民时代两个秩序共存的局面——威斯特伐利亚秩序和帝国秩序共存,讲到另一种两种秩序共存的局面——即当代国际法秩序与单边主义秩序共存的局面。屈文生认为,重新审视500余年国际法管辖安排,对于研究阻断、反制“长臂管辖”法律制度的工作具有历史启发意义。域外管辖和法律域外适用不应成为少数国家的专利。他提出了共同体管辖理论,用共同体的力量替代单个国家的这种权威,比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共同体不设界限,但不意味着没有国家边界。人类命运共同体下的法律秩序,肯定不是单极秩序,须秉持共享、共建、共治的全球治理观,着力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主旨演讲后,《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进行学术总结。出席本次首届望道论坛演讲的六位青年名家分别来自文史哲政经法等六个学科,议题各不相同,但都体现了学术本位、学科交叉的理论视野和思想旨趣。此外,六位青年名家的演讲,不约而同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呈现了一种富有未来感的学术的丰富性与可能性。

 

 

    近年来,《探索与争鸣》不断加强支持青年学人的力度,目前已经形成了“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优秀青年学人支持计划”“青年学人优秀论文支持计划”“优秀青年学人读书会”“优秀青年学人年度论坛”五位一体的“青年学人支持计划”,持续打造学术期刊支持青年学者的品牌项目,为创新学术共同体建设作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次年度论坛,面向全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青年学人,分设15场专题论坛,近300位青年学人发表演讲,主要以线上会议形式举办,实现学术和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