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等单位共同主办“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5-12-30

    12月27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探索与争鸣》编辑部共同主办的“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逸夫楼举行。来自韩国圆光大学、日本立命馆大学、日本首都大学、美国萨克福大学、美国杜克大学、美国桥水州立大学、台湾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从多个角度展开了学术讨论。更多详细内容,请参阅《探索与争鸣》杂志近期组织的专题讨论。

    本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有“东亚殖民主义作为方法”“史料出土与研究”“东亚文学场:越域与跨语”“伪满洲国:文学、记忆与乡愁”“打开东亚殖民地:遗产与清理”“东亚殖民主义的文学实验场”。会议邀请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国际合作研究,共同探讨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国、台湾、朝鲜、中国沦陷区的殖民伤痕与不同的历史文化经验,透视东亚殖民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复杂关系,重新解释文化殖民现象,探讨一种新型的殖民地研究理论。会议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院长谭帆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先生,韩国圆光大学金在湧教授,日本立命馆大学冈田英树教授、美国萨福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薛龙教授发表了致辞。研讨会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刘晓丽教授召集并主持。

    刘晓丽教授在开场解题“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中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叶,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军事侵略与殖民,搅动起东亚各国的历史与文化。先后以武力强占的殖民地有台湾(1895年)、“关东州”(旅顺、大连)(1989年)、库页岛(1905年)、朝鲜半岛(1910年),之后又在中国东北炮制出的介于殖民地和伪国家之间的伪满洲国(1932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制造了华北、华东、华南等沦陷区,乃至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英法殖民地的占领与接管。这致使东亚、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受到多重型态、程度不同的日本军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的伤害。伴随着日本的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而来的,是日本文化的强行输入与对在地文化的严格管控。透过“近代化”“皇民化运动”“五族协和、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等不同意识形态的操作,日式殖民主义与日本文化中心主义占据了东亚地区的知识生产与公共文化的主导空间,而东亚各民族的在地文化和历史叙事都遭受重大破坏,或在不知不觉中复制了殖民主义的逻辑,或被迫开始多种多样的文化杂糅与文化更新。

    正是在这样一个悲惨、暴烈的历史进程中,东亚普遍受到日本的殖民统治或军事占领,基于东亚殖民主义经验的东亚地缘文化空间概念开始形成。在殖民与反殖民、暴力与反暴力的斗争中,东亚各地出现了比起前世纪更为活跃的文化更新与文化交流。日本殖民统治与军事占领除了破坏之外,同时激发了在地知识者的对自身文化传统的关注、对民族主义的敏感、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向往;促使东亚地区被迫进行文化流动和文化混合,日本文化强行植入,东亚殖民地之间的各民族文化杂糅。破坏性与生产性同在。在地知识者从民间传统、世界思潮以及强行植入的日本文化中寻找思想资源,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的含混杂糅的多重面向的文化姿态。文化冲突、文化混合、文化斡旋与文化互译同在,这加深了东亚各民族文化或地方文化之间的文化混合与文化更新,也影响了东亚地区战后的政治格局与思想文化。

    今日重返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文化的议题,不仅可以发现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下的文学/文化是反日本殖民斗争的构成以及如何构成,也可以看到殖民伤痕如何切入东亚各殖民地人的精神深处,在反殖/协作、被动接受/主动亲和、民族主义/殖民主义的纠缠交叉之处看到东亚各殖民地知识者的心路历程。例如在何种情况下如何抗争和抵抗,而这些抗争和抵抗是否又不经意间落入了殖民者的逻辑;在何种境遇中如何迎合并协作,而这种迎合和协作的背后是否包含了有别于殖民主义的政治诉求;在欲利用殖民者当局的政策并与之斡旋的危险尝试中,殖民伤痕如何刻印在东亚各殖民地人们的精神深处,由此呈现东亚地区盘根错节的精神印记,清理东亚殖民主义带来的冗长缠绕的苦难。

    重返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文化的议题,还可以透过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时代的东亚地区激烈的文化冲突与被迫的文化混合,反省我们今日的文化,在持有共通的历史经验的东亚社区,今天我们已难分辨什么属于在地原生文化,什么又是移植而来的文化,对负面遗产的清理与转化,希望构建和平、公正、和谐的东亚社区的共生文化。

    在开场致辞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任、思勉高等研究院院长谭帆认为,外界对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评价越来越好,体现了中文系蒸蒸日上的形势。老一代的钱谷融教授还在发挥影响力,而新生代80后已经发光发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发展在80年代如日中天,尽管在90年代有所下滑,但近几年又有了很大的发展,像现当代领域突出的就有文贵良教授的“20世纪文学”的研究、刘晓丽教授的“20世纪伪满洲国文学”的研究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思和表示,“这几年我很少参加学术会议,一是由于时间原因,二是因为许多学术会议我对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这次会议我却期待了很久。从晓丽教授做博士论文时开始,我就一直关注她的研究。在文学史上,‘伪满洲文学’这块领域可以说是一大空白。挖掘沦陷区‘伪满洲国文学’,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这对于厘清和完善我们对文学史的认识有很大作用。晓丽教授所做的研究对于研究‘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文学的双重发展’做出很大贡献,这种立体化的理论将开拓文学史编写的新领域”。

    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冈田英树表示,战后70年,日本政府反省对亚洲各国侵略历史,努力建设和平亚洲,反对日本美化战争以及否定对伪满洲国的殖民侵略事实。2015年,日本就‘维护战后和平、认识日本殖民主义’有了更深认识,了解这些对于日本极为重要。在研究中,与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众多学者进行交流。

    韩国圆光大学韩国文学系教授金在湧认为,韩国近代文学一定要在殖民主义关系上进行研究,但仅仅从韩日关系入手是远远不够的。11年前与台湾、香港、日本等学者共同探讨东亚殖民主义文学,只有在这种交流探讨中才能更好地探讨文学。此次研讨会为东亚殖民文学开辟了新领域,希望会议不间断,规模也能继续扩大。

    研讨会第一场会议主题是“东亚殖民主义作为方法”。由冈田英树教授与文贵良教授主持与评议。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泉的发言主题是“民国时期日占区文艺的研究方法——以伪满洲国满系离散作家/文学为中心”。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一、从四次学术活动之后的反应谈起;二、沦陷实况:令人震撼的三个日常场景;三、当下界面:跨域流动研究关键词;四、流离壮歌:被尘封的离散宣言举隅;五、宏观方法:阐释战时文艺的背景结构。

    韩国圆光大学韩国文学系教授金在湧主要从伪满洲国、“内鲜一体”、“五族协和”、“满洲开拓”、“满洲移民”、“皇民化”、“亲日合作”几个关键词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在韩国近代文学中的满洲有着两种解释。一种是移居满洲,普遍被称为“在满朝鲜人文学”的情况。另一种是不在满洲居住,但在文学作品中再现满洲的情况。不在满洲居住,但在文章里再现满洲的文人很多。中日战争爆发以后,这些文人看待满洲的视角中发生了急剧的分化。有选择与日本殖民主义合作的文人,也有选择与其抗衡,拒绝被同化的文人。不与殖民主义合作的人认为在满朝鲜人其实是不愿意离开朝鲜,他们之所以来到满洲是因为殖民地资本主义的扩散迫使他们离开故乡。而与殖民主义合作的人则认为在满朝鲜人移居满洲,并非由经济窘迫而造成,而是在所谓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政策下,在满洲开辟新的领域。 以开拓的视角看待满洲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满鲜一如”的视线,另一种是“内鲜一体”的 视线。后者认为当“内鲜一体”与伪满洲国的建国理念“五族协和”相冲突时应该站在“内鲜 一体”的立场。

    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罗鹏对“伪国家与假亲属关系”进行研究。1942 年“满洲杂志社”最新发行的文学期刊《麒麟》发表了穆儒丐的中篇小说 《新婚别》。虽然小说地点不发生在伪满洲国,也不一定代表伪满洲国文学,不过本文将用这部小说来探索一些跟伪满洲国有关的问题。把国家的结构比喻成亲属,把国家看成是一种想像性的大家族是常见的论述;所以在此就可以用《新婚别》所反应的婚姻与家族关系来清楚考察国与民国,以及中国与伪满洲国的双层关系。具体地说,小说所关注亲属关系中的一种想像或者虚假的层面,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国家的“想像性”。

    在第一场研讨会评议及讨论环节,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文贵良认为,三位学者,来自不同国家,代表“东亚殖民主义与文学”这次会议具有国际视野,所讲的内容对东亚殖民主义文学的复杂性所具有的不同表现做了回应。张泉教授的“复杂性”表现了学科的多样性;研究的全新性,复杂性与明确性相结合、对关键词多层次把握四个方面。他对四个维度总结得很好。可以作为一种历史典范,为学术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使得学术研究视野变得更为宽阔。金在湧教授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作家介绍得很详细,研究胡风、鲁迅使得中韩作家关系变得密切;文论中提出对中韩作家的四种认识很到位,”内鲜一体“与”五族协和“同样存在冲突,身份的复杂性耐人寻味。针对罗鹏教授的发言,其复杂性可以从研究者身份角度切入。不同人研究时的眼光是不同的,美国学者是从纯学术的角度进行研究,不像中、韩、日等学者那样带着情感因素去研究,这在如何理解“伪”字上显得尤为突出。文章中从“家”切入,进而分析“国”,这种想象假设的力量是强大的。

    第二场会议主题是“新史料出土与研究”。由台湾清华大学柳书琴教授评议。日本立命馆大学教授冈田英树发表“‘在满’中国人作家的日译作品目录”发言。留日学生王度的诗集与回想录――伪满洲国一青年的留学记录是一部伪满洲国青年在日本的宝贵记录。其次,是伪满洲国的文学研究――资料所述的30年。通过资料介绍概观 80 年代以后中国伪满洲国文学研究的进展。这些资料在中国可能已经公开了,它在日本还是年轻一代伪满洲国文学研究者的入门书,从这个意义上将此作为发表的一个环节。并且,这或许能激发读者思考刘晓丽教授主编的《伪满洲国文学资料整理与研究丛书》的历史性意义。最后是“在满”中国人作家的日译作品目录。这部分将介绍被翻译成日文的“在满”中国人作家的作品目录。通过对报纸、杂志的调查,发表者搜集到 360 篇以上的日译作品。这对于研究伪满洲国文学的日本人而言,这些资料的阅读成为可能。

    美国萨福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员薛龙的发言主题是“找回记忆:从前在满洲的日本殖民者与下那计划(2001-2012)”。

    从前在满洲的日本殖民者中既包括准军事人员,也包括由许多青少年男子组成的满蒙开拓青年义勇军。其关注重点在于这些青少年义勇军,力图了解这些前殖民者的亲身经历和他们对自身殖民故事的隐瞒与修正。殖民者的真实回忆是不堪回首的。为了揭开历史的本来面目,下伊那郡计划诞生了。日本向满洲派驻的农业殖民者中,长野县在所有县级行政区中派出是最多的。学者们开始从当年那些派去满洲的人那里收集故事,尤其是山城下伊那郡。有史以来第一次,前殖民者们针对政府强迫他们前往满洲进行殖民统治的行为发出批评的声音。他们也开始审视自己在推进政府政策上所扮演的角色。受访者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接受采访,整理出文稿后也由受访者决定能否通过,如此保证事实的准确性。这些访谈的内容与官方声称的,日本是在伪满洲国指导和帮助当地人的说法,是完全不同的。从下伊那郡计划和薛龙教授收集的资料可以看出青年义勇军殖民的真相,和他们隐瞒与修正自身故事的原因,这为我们展示了被历史遗落的真实。”

    美国桥水州立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李钟玄对“无信的天使:殖民地朝鲜的社会工作”进行研究,描述朝鲜现代社会工作的起源,更详细地说,是描述来自美国的基督教和来自日本的佛教的传教方式,以及日本殖民者对社会工作建制的影响。社会工作在20世纪初初次引进朝鲜,这正是朝鲜王朝结束和殖民势力扩张的时候。美国的基督教传教团此时引介了社会工作,并受到广泛关注。美国的基督教传 教团和日本殖民者带来的社会工作致力于如贫穷之类的生活问题。同时,社会工作被用来为这两个国家做宗教和政治宣传。作为一个职业和学术学科,社会工作应该致力于社会变化、人权和社会公正和力争促进人民的自由和自强。“无信的天使”用来批判性的描述由美国传教士和日本殖民者引进的朝鲜早期社会工作的贡献和局限。施佩希特和考特尼用术语“无信的天使”来描述其社会工作不能忠实地完成其人文主义信念。因此,术语“无信的天使”,可以大致将美国传教士和日本殖民 者在朝鲜社会工作中所做的贡献和在促进朝鲜人自强自信方面的局限并行而论。

    日本首都大学东京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大久保明男的发言主题是“《盛京时报》的文艺版《文学》概观”。《盛京时报》是 20 世纪上半叶在中国东北地区出版发行的一份中文报纸, 1945 年以前由日本报业人士在东北地区创刊的第一家中文报,同时也是发行期间最长、对东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界最有影响的文字媒体。《盛京时报》的文艺版《文学》,是伪满洲国末期支撑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据点,但目前几乎没有相关的先行研究。《文学》主编王秋萤对当局的文艺方针既抱有期待同时也怀着警戒,而一向打着没有方向的方向之旗号的古丁则表露出冷漠与随遇而安的态度。但伪满洲国末期的文学和文学家最终都没能 逃脱协助大东亚圣战的羁绊。后者的所谓“日满文化交流”实质上并不是活跃而对等的交流。在文学立场上,或在应该正视的伪满洲国现实这一问题认识上,中日双方的部分作家之间确实拥有过一定共识,但双方因语言和文化障碍以及无法超越的统治与被统治的政治结构终究没能使这种交流深入发展下去。

    在第二场的评议及讨论环节,台湾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柳书琴指出,冈田英树教授是唯一出席1994年长春与台湾两场会议的人,他对东亚文学和西方学者在学术研究上作出帮助。薛龙教授的“死是必要的”观点很重要,集体自杀、余生的故事和叙述的故事令人震撼。此外的问题还有佛教、基督教传入韩国之后产生的现代性制度与韩日之间有没有紧张的关系;《盛京时报》的文艺版《文学》概观与《大同报》文艺栏之间在文学的价值上有什么差异等。在讨论环节,在座的教授和青年学者就会议内容做了深入探讨,各抒己见,整场活动气氛活跃。

    通过本次会议,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跨语际的国际合作研究,共同探讨了20世纪上半叶日本军事占领和殖民统治下的伪满洲国、台湾、朝鲜、中国其他沦陷区的殖民伤痕与不同的历史文化经验,透视东亚殖民主义与东亚文化的复杂关系,重新解释文化殖民现象,探讨一种新型的殖民地研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