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第三届“知行哲学的当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

发布日期:2014-11-07

       2014年11月1日至2日,第三届“知行哲学的当代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知识与行动研究中心、中法联合研究院知识和行动研究室(KAL,Joriss)、《学术月刊》杂志社、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和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主办,来自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院校的近20位学者参加会议。

在开幕式上,金福林总编代表《学术月刊》杂志社发言,介绍了《学术月刊》近一年的工作情况,并表示在未来的工作中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哲学学术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郁振华教授欢迎各位与会代表,他向各位学者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学术传统以及知识和行动研究中心的宗旨,并特别感谢《学术月刊》杂志社对此次会议的大力支持。
在11月1日的讨论中,厦门大学陈嘉明教授结合赖尔的“knowing how”概念研究中国哲学的知行理论,提出了中国哲学的“力行”知识论。中山大学徐长福教授介绍了通过语用调查研究笛卡尔著作的工作,揭示了笛卡尔以“理论之我”代替“实践之我”的理论尝试。武汉大学吴根友教授认为,王夫之从儒家重视社会实际功效的角度谈论知行问题,其理论与当代哲学视域下的知行哲学之间具有内在的、理论上的可通约性。华东师范大学顾红亮教授主张,梁漱溟的知行理论采取的是功夫论进路,从默会知识论的角度看,其对情意之知的理解带有默会整合的向度。华东师范大学的郦全民教授另辟蹊径,从认知现象的自然性角度研究中国的术数文化及其影响,并认为这种研究在当代社会具有多重意义。华东师范大学的郁锋博士认为,感觉运动(sensorimotor)的研究进路,试图通过联结意识主体和环境的动态交互的感觉运动权变关系,对感觉经验给出合理解释,他对这一研究进路作了批判性的分析。中山大学朱菁教授试图把语义学反个体主义拓展到知识论,在可靠主义的基础上,构造认识论反个体主义,该理论的核心是知识是由世界、个人与社会群体共同参与构建的一种特殊关系。首都师范大学的谭笑介绍了对集体性默会知识的两种解释:集体主义解释和个人主义解释,认为现有的科学成果倾向于支持个人主义解释,集体主义解释更加接近常识。华东师范大学何静博士从身体、认知和身体—认知关系三个层面考察了具身认知研究的三条进路,即运动—知觉进路、延展功能主义进路和生成进路,相对而言,她比较倾向于生成进路的具身认知研究。
在11月2日的讨论中,华东师范大学的郁振华教授对加斯科因(Neil Gascoigne)和桑顿(Tim Thornton)的新著《默会知识》作了一番批判性的考察,认为其对默会知识的理解洞见与盲点并存,其贡献在于将默会知识概念与一些重要的当代哲学争论联系起来,但他们关于默会知识的主张在概念上还有不少漏洞。华东师范大学的宗德生教授指出,安斯康姆(Elizabeth Anscombe)的意向性理论中心议题是语言对意向行动而言是本质性的,他通过研究安斯康姆对意向行动中语言角色的讨论,展示了安斯康姆提供的两种关于理解中心议题的观点,并认为两种观点之间存在着重要张力。卑尔根大学博士生李炳洲通过知—行的语言分析,认为知—行是概念上相互依赖的范畴。华东师大张留华副教授考察了皮尔士对休谟“反神迹论证”的批评,卢析博士和章含舟博士分别汇报了他们在实验哲学和罗素亲知概念的研究成果。
本次会议就知行哲学的最近进展和诸多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在研究进路上达成了两点共识。首先,知行哲学乃至一般的哲学研究应该突破哲学二级学科的壁垒,汇聚多种专长,聚焦于当下问题的讨论。其次,应该发扬“传统的工作坊式的拥有”的态度,创造性地把哲学史资源运用到对当下问题的研究中去。
 
                     (华东师大哲学系 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