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 > 学术资讯 > 正文

澳门大学举办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4-10-09

        9月15—16日,由澳门大学主办、中国鲁迅研究会、北京鲁迅博物馆协办的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园中央教学楼顺利召开。著名学者张恩和、吴定宇、赵京华、胡志毅、董炳月,三联书店总主编李昕等嘉宾,澳门大学中文系讲座教授杨义、中文系主任朱寿桐,《新华文摘》文艺版编辑陈汉萍和《学术月刊》编辑张曦,以及杨剑龙、朱晓江、罗执廷、冷川等众多中青年学者参与了会议。

        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的百年诞辰。澳门大学中文系与新文化运动旗手鲁迅又有着特殊缘分,杨义教授、朱寿桐教授分别为中国鲁迅研究会的会长和副会长。此次会议在大中华地区率先拉开了新文化百周年纪念的序幕,在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研究中亦具有里程碑意义。

        1915年《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发轫。新文化运动以民主和科学为大旗,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随之而来的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倡导白话文,标举“人的文学”,从形式到内容对旧文学发起了深刻的革命。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上凭借《狂人日记》登上历史舞台,从此成为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最伟大的旗手,影响中国社会乃至大中华地区最为巨大的文化伟人。诚如朱寿桐教授所言,鲁迅是“一个洪钟大吕般的存在”,面对这口大钟,撞击物质料决定了撞击的质量,毁损鲁迅如瓦砾撞大钟,固然有声,但不能损大钟于一丝一毫。

        会议在鲁迅与百年中国新文化的主题下展开了丰富的研讨。杨义教授的发言《重回鲁迅》对二十世纪鲁迅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指出以往鲁迅研究侧重于思潮,尤其是外来思潮对鲁迅的影响,他倡导超越这种“半鲁迅”研究的局面,还原一个根植于本国文化血脉的“全鲁迅”研究。杨义教授近年来推出了鲁迅研究的新成果:《鲁迅作品精华(选评本)》(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8月)、五万字论文《遥祭汉唐魄力——鲁迅与汉石画像》(《学术月刊》2014年第2期)、《鲁迅文化血脉还原》(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年4月)。新成果以古今文献、金石文物、野史杂着、风俗信仰、地域基因、时代思潮以及鲁迅的深层生命体验方面的丰富扎实的材料,还原了一个根植于本国文化血脉的鲁迅。张恩和、吴定宇、赵京华等教授纷纷就鲁迅与现代知识分子、鲁迅与陈寅恪文化态度之比较、鲁迅的东亚意识、新文化运动特质等问题,发表了精湛的见解,将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研究推向深度。年轻学者如朱晓江、周维东、冷川等则另辟蹊径,以新文学阵营内部对新文明的不同想象、启蒙之歧义、鲁迅的读图意识等方面,开拓了鲁迅与新文化运动的视野和维度。《学术月刊》张曦和香港作家郑贞不约而同谈到鲁迅作品与当下青少年教育危机,颇具现实意义。而刊发于《学术月刊》的杨义长文《遥寄汉唐魄力》,则在会中被屡次提及,甚至成为讨论主题。应该说,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是全世界华人共同的精神财富,它理应不断发掘发光,薪火相传,照亮人心与世界。

                                                                                                                                               (学术月刊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