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三十而立(2)| 周振华:浦东经济体制改革30年的历程和经验

发布日期:2020-04-19

【编者按】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跨时代的国家战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学者撰文,回首波澜壮阔的30年,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浦东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所实践的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始终贯穿着改革这一主线,以改革为强大动力,用改革扫除前进中的障碍,通过改革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享受了改革带来的一系列红利。回顾浦东30年的改革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波又一波的改革浪潮率全国之先,创成效之最。之所以如此,是浦东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开发开放”主题,从重点突破趋向系统集成,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变革。

 

    浦东经济体制改革具有开放引领的鲜明特征。开放倒逼改革,改革促进开放。浦东开发开放作为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标志,一开始起就定位于服务全国、面向世界,构建起连接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重要桥梁。为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球金融机构、国际投资公司、全球生产性服务公司以及全球研发机构等,浦东对传统封闭体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外资银行在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试点,国内外贸企业在浦东开设分公司,国外外贸公司在浦东设立子公司,对外开放商业零售,组建中外合资外贸公司等。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浦东按照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制度创新,包括推进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改革、探索建立符合高标准贸易便利化的监管制度、探索建立适应更加开放环境和有效防范风险的金融创新制度、推动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为重点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建设等,力争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这种开放引领的改革,通常具有起点高、要求高、力度大、扩散强的特点,从而能迈出较大的改革步伐。

 

    浦东经济体制改革是一种开发导向的模式。根据开发建设的需求实施改革蓝图,针对开发建设中的问题寻求改革突破口。浦东完全是在一张白纸上开发建设起来的,并在较短时间里形成了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新城区形态和功能。在此过程中,面临着土地、资金、动拆迁、劳动力安置以及建设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浦东通过密集的改革创造性地破解这些难题,包括土地资源的市场化利用,首创政府规范土地一级市场、放开搞活土地二级市场的 “资金空转,批租实转,成片开发”的开发模式;率先发行债券和举借外债、采用BOT方式、组建股份公司等,形成多渠道筹措开发资金的格局;率先建立了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安置机制,解决征地劳动力的安置问题,等等。随着浦东进入深度开发建设阶段,针对结构调整、园区再开发、功能区整合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采取了诸如在“列车工程”、“区镇联动”的基础上开展开发区、城区、周边乡镇郊区“三区合一”的功能区建设试点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促进开发区向城市化的深度转型。这种开发导向的改革,具有针对性强、重点突出、见效快的特点,从而能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效和分享改革成果。

 

 

    浦东经济体制改革走出了一条从重点突破趋向系统集成的新路。在浦东开发开放初期,改革主要是寻找突破点,进行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配套联动,并取得明显成效。随着改革深化,如何从重点突破走向系统集成是一个重大而艰难的转折,系统集成改革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浦东率先进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着力改变二元经济与社会结构。在各方的支持下,浦东率先进行了工商税务、行政审批、问责监察、政务公开等40余项改革措施,体制机制法制三管齐下,解决了一批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具体问题。尽管这一系统集成改革仍在进行中,但为改革如何从重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趟出了一条新路,提供了宝贵经验。

 

    浦东经济体制改革具有自我超越的动态性。根据条件的许可,改革可以小步走,但要快步走,更不能停步,始终充满不断进取的改革内在活力。特别是在浦东开发开放取得显著成效,头带许多改革首创光环的情况下,并未沾沾自喜,松懈怠慢,而是充满危机感,不断深化已有改革,超前谋划新的改革。例如,浦东最早组织研究建设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自贸区,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并由市里上报中央,为后来国家批准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基础。我们知道,改革作为一种利益调整,也会形成既得利益,从而成为改革的惰性。因此,这种自我超越的改革显得难能可贵,是不断深化改革必须具备的品格。

 

 

作者:周振华(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

 

 

 文、来源 ▏市社联、文汇报      编辑 ▏许峥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