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上海市社联与上海政法学院联合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坛

发布日期:2018-11-07

    10月20日,为了深入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若干问题,推动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海市社联与上海政法学院联合举办的“改革开放40周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论坛在上海政法学院召开。本次论坛聚焦于“改革开放40周年与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和引领”这一重要问题。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刚出席论坛并致辞。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等沪上多所高校及上海社会科学院、湖北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上海政法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刘刚出席论坛并致辞

 

    与会专家站在国家繁荣、民族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以高度责任感、使命感,以敏锐的政治意识、深厚的理论功底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交流,提出了非常深刻和富有卓见的观点。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桂芳教授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研究,她认为,改革开放 40年来,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大致分为这样四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也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这个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个人价值观的自我反思和觉醒的阶段。 第二个时期是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大学生个人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冲突,主要表现在这个阶段价值观的冲突。第三个时期从20世纪的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这段时间大学生价值观趋向理性务实和多样化,表现在备受温情感染,以及大学生家国情怀意识和归家的意识。第四个时期20世纪末到现在,大学生形成了以物质主义的多元价值观为新内涵的新价值观。21世纪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所以对青年价值观的理想非常大的,他们多元化的价值观,表现的非常明显。

    张桂芳教授还认为,大学生价值观变迁呈现出四个重要特点,一是价值主体偏向于价值个体,二是价值目标转向了实用化,三是价值判断趋向于多元化,四是价值评价标准趋向于功利化。结合40年代改革开放,大学生价值观经历的四个阶段,以及他们呈现的特点,对今天进行大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是非常有意义的。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徐蓉教授认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变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整个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之大、之迅速,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较大影响。大的社会性的事件发生,国际社会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大学生思想观念当中打下一些烙印。另外一个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影响。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涵锦教授围绕“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学的再思考”强调,从宣传和教学的口径上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24个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九大精神上来。它是科学严谨、内涵丰富且与时俱进的价值观体系,我们要正确地宣传教学,展现其丰富内涵,用它来指导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使之落实在教育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积极健康的价值观。

 

论坛现场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何益忠教授从情、理结合的角度探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机制问题。何教授结合自身课堂体验,提出采用古今对比,中外对比的方法让当代大学生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民主建设的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汪青松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是一与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多种价值体系的并存。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把大学生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统一起来,既要进行价值体系教育,又要进行价值观教育。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文教授提出用优秀典型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刘教授指出,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现象和内在机制不断变化,价值观和思想也出现多样性。社会的现实、利益的驱动与高尚的精神会发生碰撞,从而造就出优秀的典型。一个社会越是走向多元化,越是需要主旋律的弘扬,需要一元的导向,需要承载着时代精神和主要价值观的优秀典型的引领。个体和群体的优秀典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运用优秀典型精神,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做到“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运用德育和思想的引领,落实到理论课堂、行走课堂,空中课堂和网络课堂等实处。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冯国芳教授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内在的统一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在几千年的凝练过程中,凝聚了以下三个特点:注重构筑人的理想观,注重构筑人的责任观,注重构筑人的行为观。弘扬优秀文化,落实到实践中应构筑良好平台,将优秀文化渗透进大学生价值观中来,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