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之江南文化大家谈③▏周武:江南文化与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

发布日期:2018-10-29

    编者按:今年4月,上海发布了《关于全力打响上海“四大品牌”率先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要充分利用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根源,上海则是江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为了进一步深化对江南文化的研究,挖掘其独特的精神特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与上海市社联合作推出“江南文化大家谈”专栏,细述江南文化的前世今生和当代价值。今天推出第三篇,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武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质和个性所在。但也正因为如此,文化的兴起与繁荣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文化的养成,不但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更需要“适宜的气候土壤条件”。

    一部上海文化演进的历史,依次出现了三种文化形态,即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当然,这三种文化形态的递嬗,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而是一种传承与层层递进的关系。江南文化是海派文化的母体和底色,海派文化赋予江南文化“现代性”;红色文化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它以海派文化为内在景深,又决定着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

 

海派文化脱胎于江南文化,但又有别于江南文化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由长久的历史积淀而成,又伴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一成而不可易”。但就总体而言,开埠前上海所在的文化区域从属于江南文化圈,但那时江南的文化中心在苏州和杭州等中心城市,上海则处于“慕苏、扬余风”的边缘地带。

    开埠后,特别是太平军扫荡江南之后,上海迅速取代苏、杭等江南传统的中心城市,一跃成为江南新的中心城市。江南中心城市的位移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人才、财富和文化的位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由江南文化的边缘跃居江南文化的中心。从边缘到中心,是移民造成的。上海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国内移民来自18个省区,以江南移民人数最多,其中又以江苏、浙江为最。按1950年1月的统计,在当时上海总共498万人口中,江苏籍和浙江籍移民分别占了239万和128万,超过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上海市民的主体乃是江南移民的后代,作为文化移动的主要载体,移民的这种籍贯构成显示出江南文化在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特殊位置。

    这种特殊位置从上海方言的结构中也可以非常典型地反映出来。现在的上海话并不是开埠前上海方言的简单延续,开埠后最初的三四十年,来沪移民基本上是“各操土音”,大约在19世纪80年代,上海话已经形成。民国年间,一位日本学者曾研究过上海方言的结构,他认为上海话由四个部分组成:第一是苏州语系,包括上海、宝山、南汇、昆山、嘉兴、崇明、湖州、无锡、常州、杭州等地方言(注:当时宝山、南汇自有其方言);第二是宁波语系,包括绍兴、严州、金华、衢州、台州等地方言;第三是粤语系;第四是其他方言,包括苏北方言等。其中苏州语系占75%,宁波语系占10%,粤语系占0.5%,其他方言占14.5%。上海方言的构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上海都市文化构造的江南文化底色。

    但海派文化并不是江南文化的简单接续。开埠后的上海是中国最世界化的城市,有人称近代上海是两个世界之间的城市。不管是哪一种说法,受西方影响很大无疑是近代上海显著的特征。中西文化的碰撞,让上海成为中国最具现代感的城市,并且成为让西方了解中国的窗口、让中国走向世界的前沿。

    总之,海派文化脱胎于江南文化,但又有别于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在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不同区域文化的产物,以精致、优雅著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代表和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极致。海派文化则是开埠以后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融汇的产物,它的孕育与发展依托上海高度商业化的社会,又以创新和灵活多样拓展市场。就其精髓而言,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一脉相承,海派文化可以说是江南文化与西方文化交融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形态。

 

 

 

红色文化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决定着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

 

    红色文化诞生于海派文化赖以生成的多元文化格局中,它是海派文化的灵魂,并最终决定海派文化的历史走向。红色文化以海派文化为内在景深,海派文化又在某种程度上赋予红色文化以上海特色。

    近代上海是中国最多元化的一个都市,这种多元性不仅体现在市政管理和城市社会控制上,而且体现在社会构造、城市生活和文化形态上。正是这种多元的城市格局,为红色文化在上海的孕育与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间。一方面,上海作为中国现代工业和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上海与世界的紧密联系,特别易受国际思潮的影响。上海不仅是通商的大码头,而且是新知识、新思想、新文化的码头。西方的新思潮、新学术、新文化最早在上海登陆,并借助上海的文化生产能力、文化组织能力、文化表达能力、文化融汇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而这些为马克思主义学说传播、红色文化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红色文化使海派文化有了“魂”,也让江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此同时,在与传统文化的接续中,红色文化也有了更为深厚的历史底蕴,获得了丰厚的滋养。

 

交融、交织、交流成为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独特风景

 

    从江南文化到海派文化,从海派文化到红色文化,上海文化经历了极其深刻、复杂的变迁,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和面貌,但在看似断裂的历史中又存在着不易抹去的连续性。

    江南文化由吴文化、越文化和徽文化融汇而成,海派文化因融汇西方文化而赋予江南文化“现代性”,红色文化则因以海派文化为内在景深而具有上海特色。正因为上海有着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种资源,所以丰富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个性,使其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在今天的上海文化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共同发挥的影响。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江南文化和海派文化的印记十分鲜明,从生活习惯、习俗、饮食乃至语言中,依然可以找到历史流传下的痕迹。交融、交织、交流成为上海文化构造中的独特风景。另一方面,三种文化形态虽然各不相同,但就其精髓而言,却是一以贯之的,三种文化都具有超强的融汇能力,它们的枝繁叶茂也都得益于相对成熟发达的商业化环境和商业化力量。江南文化、海派文化不用说了,改革开放以来红色文化又何尝不是在现代化伟大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共同支撑起当代上海的文化大厦,赋予上海都市文化旺盛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生命力,以及海纳百川的襟怀和气度。正是这种襟怀和气度,铸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底蕴和“传奇性魅力”,构成了上海文化最迷人的内在风景。因为传承江南文化,所以当代上海文化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并与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保持着一脉相承的联系;因为长期浸润海派文化,所以上海人比较开放包容,能保持对西方优秀文化的合理借鉴,比较易于与世界接轨;因为经受红色文化的洗礼,所以上海能够不忘初心,发扬革命优良传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而这正是上海与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最大区别所在。

 

 

作者:周武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往期阅读:

 

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之江南文化大家谈① ▏陈江:从“吴越之风”到“江左风流”

上海文化品牌建设之江南文化大家谈② ▏唐力行:一个以上海为龙头的“新江南”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