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刚刚,2017上海年度“社科新人”新鲜出炉!

发布日期:2018-01-24

    为促进上海市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东方青年学社组织开展了“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活动。经评审委员会评定,共有7位候选人最终被评为2017年度上海社科新人。

 

学术成绩

    鲍晓华在非关税贸易壁垒(反倾销和技术性贸易壁垒)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出版专著2部,在经济学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国内权威刊物发表论文 7 篇。主持国家级课题4项,省部级课题7项。获得霍英东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1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6)、安子介国际贸易研究奖(2012)等省部级科研奖励共12项,并获上海市首届教育系统“科研新星”称号。

 

治学感言

     经济学者应当致力于“顶天立地”的研究。所谓顶天,是要不断追踪国际学术的理论和技术前沿。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经济学的研究也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和支撑。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在传统的宏观研究基础上,将在理论的微观基础、数据、方法和技术等多方面有新的突破。所谓立地,则是要有问题导向。现今,世界经济格局深度调整,“逆全球化”事件不断涌现,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经贸规则面临重构。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给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带来了新问题,我们应该去发现、解释和解决这些重大问题,献策于经济发展的中国方案。

 

 

 

学术成绩

    仇鹿鸣擅长从常见材料中读出新意,对石刻景观的探讨、对中古士族郡望层累构造特性的揭示等,皆在前贤积累深厚的研究领域中推出新说。博士论文《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获得上海市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2009)。参与了二十四史修订工程《旧唐书》、新旧《五代史》三史的重新点校,其中新旧《五代史》分别获得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2015)。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上海社科基金和上海市晨光计划等多项课题。

 

治学感言

     治学从实证入手,非考据不得为史学,思考从全局着眼,无贯通不足称学问。不追求预流的学问,让自己的学问变得预流。

 

 

 

学术成绩

    胡湛具有跨学科背景,先后接受过计算机科学、心理学、人口学与公共管理的学术训练,目前主要从事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领域的跨学科实证研究,并专注于计算机仿真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科基金等科研课题 10 多项,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2015)、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 项(2016)和二等奖1项(2012)。自2014年起主持构建“中国人口展望(CPP)”数据库,自 2010年起参与运作并自 2016 年起主持“中国长三角地区社会变迁跟踪调查”(FYRST,简称“80后调查”)。

 

治学感言

    我的研究聚焦于人口发展与社会政策,这是一个要求“顶天立地”的研究领域,既要“读万卷书”以究天人之际、穷公理学说,也要“行万里路”以通国情民生、查风土之变,而在这个被海量数据所包围的快速变迁社会中,这些工作必须依赖团队才能得以完成。应该说,我很幸运地遇到了一个优异的跨学科团队,离开了我的团队,我几乎无从面对我的研究。在这里,我想谢谢他们。

 

 

 

学术成绩

    林喜芬是刑事诉讼法领域的后起之秀,在问题导向和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开展关于脑神经认知科学与刑事司法的研究。发表 SSCI论文2篇和CSSCI论文27 篇,出版中文专著3部,合著和译著多部。获得最高人民检察院全国检察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016),上海市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中国法学会青年法学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2016、2013)等奖项,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3),并被评选为上海市晨星学者(2011)。

 

治学感言

    转型中国刑事司法制度的构设、运行与改革,不仅牵动着微观层面个人的权益保护,也涉及中观层面司法机关(人员)的权力逻辑和理性选择,甚至还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程序法治权威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法学研究者在探求司法体制原理和追寻程序法治之路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切实地观察中国刑事诉讼的实证现状,运用交叉学科的理论和知识来分析中国一线执法者和司法者的认知逻辑、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也需要在引介域外比较法经验的过程中,更加强调对域外制度环境、结构、文化的比较法社会学考察。

 

 

 

学术成绩

    孙亮在德文版《资本论》文本研究方面建树颇丰,并率先向国内学术界介绍价值形式理论、开放马克思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等新研究领域。主持过多项国家社科基 金、教育部社科基金、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曾获教育部全国首届优秀博士学术新人奖(2010)、宝钢教育基金奖(2010)、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2017),并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7)。

 

治学感言

    近年来,我一直饱含兴致地对哲学文本进行习古斋院式的研习,设想在概念的丛林中绘制观照现实的思想图景。具体述之,用力最多当属《资本论》及其手稿,并跟踪国外激进左翼前沿,吸收其中的思想养料,力求扎扎实实地构镜出马克思在思想史中的原像,化解其中的思想纷争,窥其内核,激活其在当代出场的力量。

 

 

 

学术成绩

    王向民擅长将思想史、社会政治史与政治分析融为一体,在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理论、社会组织治理与公共事件经验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版专著4部,发表CSSCI论文20多篇,先后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和上海市社科基金课题。主持上海市精品课程。获得上海市教育基金会颁布的“申银万国奖”(2009)和上海市“曙光学者”称号(2016)。

 

治学感言

    政治学是一门审慎的学问,一头承继着人文的价值判断,一头连缀着社会科学的经验实在。因此,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之间,研究者需要不断地平衡与反思。同时,政治学又是好玩的,像秘境探险,层峦叠嶂,峰回路转,让研究者用文字“造房子”。

 

 

 

学术成绩

    周葆华在新媒体传播、受众与传播效果、舆论研究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或发展了“新媒体资本”“差异效果”“新闻业的可视化”“关联政治”等一系列具有创新性的学术概念。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50多篇论文(包括5篇SSCI论文),主持近10项省部级以上课题。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15)、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全国优秀青年教师奖(2014),以及新闻传播学国家级学会“杰出青年奖”(2016)等10多项省部级以上的学术奖项,并被授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2015)、教育部首批青年“长江学者”(2016)等荣誉称号。

 

治学感言

    学术研究是艰辛的智识之旅,也有火花绽放与脑力激荡的愉悦体验。我认为,好的研究应当以问题意识为先,以理论创新为旨,以关怀社会为核,以激荡思想为翼。在这个互联网渗透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学应当有更大作为,但需要我们踏实地开展研究,同时展开更多跨学科的互动与合作。无论质化、量化,皆应与理论环环相扣,生发基于逻辑、富于生命的研究,在历史与比较、数据与思想、技术与人文之间穿梭交织,不断激发社会科学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