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研究 > 学术研讨 > 正文

上海市社联、上海财大、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

发布日期:2017-12-20

    12月18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财经大学、上海人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中国财政制度史》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市社联举办。来自全国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共聚一堂,探讨《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学习弘扬黄天华教授甘坐30年冷板凳,无怨无悔、学术报国的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呕心沥血 30多年,完成《中国财政制度史》文稿共500万字,该书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该巨著不仅填补了学术研究的空白,展示了波澜壮阔的中国财政制度史,更是展现了一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坚持“‘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的责任担当。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在讲话中向黄天华教授及其家人表达了崇高的敬意和慰问。燕部长指出,明年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40年里,中华民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变化。黄教授的事迹正是中国学者、学人在40年中发时代之先声,立时代之潮头作出的典型贡献,所以继续宣传和学习黄天华教授及其他一些著名专家、学者的感人事迹,是学术界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最好的方式。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燕爽出席活动并讲话

 

    黄天华教授为民族立说,为科学立论;不忘初心,自赋使命;勇立潮头,引领创新。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搞科研就要甘于寂寞,就如黄教授所说的要铸就民族的精神大厦、文化大厦,没有一点精神是不行的。我们要有燕子筑巢、蚂蚁啃骨头、黄牛爬坡的精神,这也是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精卫填海一直是我们学者所崇尚的精神,我们要继续秉持咬定青山不放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历史使命。

    黄天华教授在发言中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他撰写这部著作的体会和感受。他说,写作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兑现“中国财政史必须由中国人来写”的承诺,建立起中国史的话语权。他介绍了这部著作的主要学术特征,即以土地史,人口和户籍制度,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互动三方面为切入点,力图解决中国财政的起源问题,规范了断代财政史的划分方法,力求挖掘中国财政管理制度的基本特点。黄天华教授还提到,当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有所担当,也要致力于不断完善和改革当前的科研组织,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研究氛围,以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社会事业的发展。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黄天华在会上发言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代表世纪出版集团向黄天华教授表示祝贺,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感谢了全国哲社规划办、中国财政学会财政史研究专业委员会、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联、上海财经大学等给予的多方的支持和帮助。王岚指出,黄天华教授的研究不仅填补了财政史研究领域的空白,更树立了富有家国情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榜样,这部著作的出版,是世纪出版集团和学术界、理论界长期精诚合作的又一个重要的果实。世纪出版集团始终践行努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文化脊梁的使命和追求,以出版精品力作为己任,以社会效益为优先,高度重视出版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中的角色和定位。党的十九大对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世纪出版集团将积极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为学界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发声和传播的平台,为新时代的伟大变革,为推动理论创新和中国学术话语权的提升贡献出版人的智慧。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总裁王岚出席活动并讲话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在讲话中指出,《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是研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专业著作,呼应了习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特点的要求,具有继承性与理论性、原创性与时代性、系统性与专业性三方面的特点。同时,《中国财政制度史》的出版,不仅是对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尊重和褒奖,更是为学者营造良好学术生态环境的体现,对黄天华教授这样甘做基础冷门研究、开拓中国话语体系的学者,学校应在职称评定和项目经费方面予以支持。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蒋传海出席活动并讲话

 

    本次座谈会由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他在讲话中提到,今年年初就在上海启动了对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及建党100周年这三大系列的研究,在动员会上发现了上海财经大学黄天华教授的事迹,这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过程中非常好的典型,是从事理论研究、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学习的榜样。举行这个座谈会,是对于这部巨著的诞生表示祝贺,同时也是与学界人士一起分享黄天华教授的科研成果以及他对当代学人的启发意义。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解超主持会议并讲话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表示,出版社始终强调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要多出像黄老师的《中国财政制度史》这样的高峰之作,这是出版人应该尽的责任。上海人民出版社愿意同专家学者一起,以专业学术来打造出版品牌,以社会责任来引领学术风尚,以黄天华教授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治学精神和治学态度来认真做好出版工作,繁荣上海的学术发展,为上海响应和承担国家战略一起贡献应有责任和力量。

 

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出席活动并讲话

 

    与会的专家学者针对《中国财政制度史》一书的学术价值和意义,纷纷做了发言。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张馨教授感慨黄天华教授这项成果形成的不容易,并希望以后在制度和有关的环境方面为像黄教授这样的学者创造更好的条件,要将黄天华教授的精神发扬光大,使今后整个学术界能拥有更好的学术环境。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陈志勇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在财政学界,已经有很长时间没听到有财政史方面的著作出版了,这一次黄教授以一人之力,穷尽五千年的财政制度史,确实非常值得祝贺。陈教授提到,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接见记者的时候,讲过从财政的角度看历史,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公平正义,可以看到一个社会的经济支配结构的变迁,因此,黄教授的研究确实非常重要,非常有价值。

    东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院长孙开教授在发言中认为,财政史尤其是中国财政制度史方面的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财政史是研究财政学的基础。黄教授做的这些研究非常艰深,需要大量的付出。因为财政史的研究付出多,见效慢,周期又长,甚至可能是个风险投资,再加上现在的职称评价体系的情况,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出成果,一定是付出了相当大的毅力。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燕红忠教授谈到,虽然之前有从经济史角度所做的财政通史性著作,但黄教授的著作和这些著作至少有两方面的典型不同:第一个不同是强调财政制度的中心和主线;第二个不同是,其他大型通史性著作都是多人分共完成,而《中国财政制度史》是一个人坚持三十年做出来的成果,框架、结构、体系、逻辑,包括严谨的一致性方面,都更完善。尽管目前存在职称评定、经济困境等各种压力,但学者仍应学习黄教授几十年如一日的研究精神。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方芳谈道,黄教授的事迹始终感染和鼓舞着学院的老师和学生。黄教授心有大我,坚持学术报国,抵住市场的诱惑,带着满腔热情自觉肩负起财政税收的史学研究,并为之奋斗了大半辈子,不急功近利,不追逐名利,不争权夺利,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敬佩。黄教授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甘于奉献的人格魅力正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老师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林矗作为学生代表发言,他说,黄教授这套《中国财政制度史》的问世,让年轻一辈学生对财政史学科肃然起敬。做财政史研究对知识结构的要求非常高,而且需要研究者日积月累,数十年如一日做着寂寞清苦的基础资料积累工作,其中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希望黄教授的事迹能够激励更多的学子投入到财政史研究之中,耐得住寂寞,坐得住这张冷板凳,这也是黄教授蕴含在书中想要表达出来的一种希望。

 

座谈会上,上海人民出版社向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赠送了《中国财政制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