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继往开来的新阶段--“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4-09-09

    近日,“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这次研讨会是上海市社联的合作研究项目,同时也是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和上海市妇联家训家风传承培育系列研讨会的第二场研讨会、上海市妇联第十三届家庭文化节和第四届妇女文化周的重要活动,这一研讨会由市精神文明办、市妇联和市伦理学会、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市台湾研究会联合举办。市妇联主席徐枫、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和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章念驰到会致辞。市文明办副主任宋慧、市妇联副主席刘琪与会。来自沪台不同学科和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媒体代表80 余人出席了这次研讨会。会议由市伦理学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陆晓禾主持。
    市妇联主席徐枫在致辞中谈到,家庭文明建设一直是妇联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妇联“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今年上半年,市妇联各级组织广泛开展了“议家训家风找最美家庭”活动,还举办了家庭教育讲座,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家庭文化节和妇女文化周加深了沪台两地共同传承中华文化的深远意义。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家庭教育和家庭文化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市妇联在与文明办携手促进家庭文明建设网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家庭文化建设与社区文明建设相结合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研讨会,提供更好的理论研究成果,有助于提高上海家庭文化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
    市社联专职副主席刘世军在致辞中谈到,社联一向致力于社会科学多学科跨领域合作研究。本次研讨会的主题现实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很强,对习总书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和落细落小落实的要求,作了具体回应。他指出,中国自古以来留下了很多核心价值观,有很强的文学性和感染力,我们可以在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上,征集整理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文献,用生活化的语言,春风化雨的方式,陶冶我们的理想情操,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
    市台湾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章太炎之孙章念驰到会致辞,他谈到,一个有文化的家庭,通过家训家风的熏陶,有助于培育有文化的人的成长。他认为,我们今天需要有能够成长为真正优秀人才的环境。第一是家庭,第二是社会。今天的会议邀请台湾学者参加研讨,很有特色。台湾的现代化比大陆早,他们的经验具有亲切感,可以为我们所借鉴。
    主题发言围绕海峡两岸家训文化实践对话展开。上海奉贤区委副书记袁晓林介绍了奉贤好家训好家风培育活动情况。地处黄浦江南岸的奉贤区,相传因孔门十哲之一、唯一南方弟子言偃到此结坛讲学,后世以“敬奉贤人、见贤思齐”而得名。经过千百年积淀,形成了以自立、诚信、友善、和睦、勤俭、孝老、爱亲为特点的“贤文化”。奉贤区文明委把这一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根和魂,从2007 年起,倡导“做贤人、建贤城、扬贤风”的文明之风,发动群众传写、评议和践行家训,以此促进家风村风地方民风和社会风气的改善。如果说,家训家风传承在今日奉贤,更多体现的是政府鼓励推动的特点,那么可以说,它在当代台湾,更多体现的是家庭学校民间营造环境的特点。台湾知名主持人、1881 台湾职业女性联谊会会长李悦心,交流了家训家风在台湾传承的情况。她以自己成长于的普通家庭教育,以不善言教只有身教的父母为人处世,以她接受的中小学校训和青年守则为例,介绍了例如友爱、谦让、忠孝和“以助人为快乐之本”这些传统美德是如何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而深入他们的精神骨髓中的。
    在分享了两地家训家风传承的个案情况后,与会学者就家训文化与文化传承展开了理论研讨。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贻庭提出“今天重建家训文化何以可能”的问题。他的研究结论是:尽管今天传统家训文化的社会基础和动力机制已不复存在,但家庭稳定对今天社会稳定仍具有基础性作用,家庭建设仍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这构成现代家训建设的外在动力;同时“家和睦邻”、“家和万事兴”这一传统伦理理念仍然是现代家庭的基本理念和核心价值,是重建家训文化可以调动和发挥的内在动力。重建家训文化提出了对传统家训文化的继承或转换问题。同济大学教授邵龙宝认为,古代家训产生于宗法小农自然经济的农耕社会,在今天信息化、网络化和金融时代的现代和后现代社会,古代家训的诸多理念和思想观点已不合时宜,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历史价值,但历代家训中所阐发的深层意蕴“道”、“仁”、“义”等抽象价值仍然可以经创造性诠释而彰显其当代意义和价值。他还就古代家训在当代的转换原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主张要让古代家训活在当下,创新家风家教。
    来自社会学和社区发展研究的两位学者从家风、社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作了探讨。上海大学教授胡申生认为,家风是社风的基础,良好的社会风气是以良好的家庭风气为前提的。上海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认为,我们提出家训家风与文化传承的主题,是希望个体通过家庭教育得到传承弘扬,但实际上家庭也在发生变化,个体道德实践通过什么路径是值得我们研究的。过去个人处在家庭家族中,不是原子化的,但现在并不存在这样的家庭,农村家庭空巢化现象提醒我们,是否存在着不为我们注意的对个体有影响的社会存在呢?他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和社会公益活动,是非常有力的新的社会道德影响力和实践方式。家训家风的传承与时代变化的问题,也是台湾学者关注的问题。
    台湾企业家、上海尤里卡律师事务所CEO 谭湘龙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在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人,其行为偏差不会很大,从小养成的东西,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在我们的基因中就有,因此教育是根本,教育要从小开始,同时他也认为,时代变了,随社会变迁,家训文化要做些调整,不要墨守成规。《台商周报》社长杨文山从台北发生的捷运随机杀人事件凶犯父母当众下跪道歉案件,提出了当今家庭教育失能与家训家风断层的尖锐问题。他认为,随着经济繁荣发展、升学主义挂帅、少子化父母的宠溺、过度强调个人主义以及计算机网络智能手机的影响,今天的社会已不同于古代社会,没有了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重提家训家风,已不再需要着力批判封建家族制度对人性的戕害,而是应该着重于家训家风对于人格品行的熏陶、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的积极意义。
    与主题发言始于两岸家训文化传承相呼应,最后一位主题发言人上海社科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王海良,以家训家风对两岸文化升华的重要意义为题,认为今天重拾家训家风意味着要从家庭和个人做起,大陆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可以从台湾社会及其文化传承学习很多大陆缺乏或不足的东西;同时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家训文化传承较好的台湾民众尤其年轻一代,也可以从大陆学习民族情怀、开放意识和进取作风等,改变目前存在的封闭、偏安、“小确幸”的文化偏向;认为两岸民众在取长补短、提升自身的同时,也是在整体上提升中华文化。
    在自由发言阶段,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宋慧第一个作了发言。她认为,从家训家风这样一个切入点,贯彻核心价值观,寻找小细实的切入点,是非常有效的载体途径,同时家训家风不仅是联结不同学科、领域和海峡两岸专家学者的重要纽带,也是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础命脉,有助于我们构建共同的家园。她还表示,精神文明办在今后的工作中,将进一步担负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的职责,为营造有利于温馨和谐的家庭和社会文明环境而努力。
    与会学者就如下传统家训家风的传承问题展开了相当深入的讨论和争论。传统家训家风在今天的传承,涉及传承什么,由谁传承,如何传承的问题。因此首先要考虑的是,传承什么。许多学者都赞成,今天讨论家训家风,不能离开现代情况,应当落到今天。与传统家庭本位相比,不能说完全个人本位,但确实是家庭本位式微。所以,在今天这样的社会状况下,讨论传统家训家风传承问题,应当首先考虑传承什么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传承的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余玉花提出,主题发言中更多提到的是名家官家大家族,即使台湾学者提到普通人家,但还是以名家官家为榜样,在今天可谓平民化的时代,我们要考虑的是,今天所要宣扬的家训家风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这就提出了,既要传承古代优秀家风文化,同时也要提出新时代家风文化的问题。这里有传承、改造、创造的工作要做。否则何以可能仍然是成问题的。如果弄清楚了传承什么的问题,接着就要研究如何传承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就是由谁来传承以及这个谁如何传承的问题。许多学者都认为,文化传承不止是家庭的事情。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付长珍以孔子的“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证了古代教化离不开礼乐,今天更不止是家庭的事情,也是政府和社会的事情。也有的认为,文化传承不能都是政府的事情。九三学社的一位学者提出,奉贤领导介绍了家训家风文化传承中,有家庭、社区和政府,那么哪一个作用更大些?她认为,政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在未来的文化传承中,社会组织的作用应该更大些。既然家训家风文化传承不止是家庭,还是社区、政府的事情,那么对这三者来说,都有一个如何传承的问题,都还要探讨如何更好传承的方式。
    同济大学陈海清博士提出,政府推动要考虑有长效机制。妇联干部李汉琳提议,面对家庭个体化多元化的特点,在传承方式上,是否也可考虑采取私人定制的方式。社区发展专家徐中振对今天社会有哪些更好传承方式问题的建议是,应该注意从传统家族社会到今天法理社会、从原来血缘关系结构到今天地缘性共同体关系的不同。
    对今天面临的个人本位与家庭本位冲突的问题,作为被家训对象的与会青年学者也有自己的看法。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琦博士认为,个人主义不仅在西方,也是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都会出现的取向,年轻人与父母问题,也是每个时代都存在的,只是传统与今天的差异主要在个人主义方面。但个人主义与传统家庭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融合的,个人的价值在家庭中能够实现。
    一些与会者不同意首先要弄清传承什么的问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研究员张志宏认为,不能首先批判古人有什么毒害,然后我们应该怎么做。怎样做人的教化本性从古至今并没有变化。也有的学者认为对我们今天家训家风建设只讲古代这种看法是误解。胡申生举出市文明办和妇联做的十一个区县现实调查,认为好家训家风活动发动很全面,今天有很多好家训,与古代没有不同。他提出,现在正面的还没有发扬,不要去讲负面,应该去看看十一个区县的好家训家风,把它们整理出来,传播出去。谭湘龙提出了“文化没有重建,只有如何传承发扬光大”的观点,认为关键是如何传承和弘扬。朱贻庭教授回应说,继承与重建并不矛盾,不重建如何传承。复旦大学博士叶方兴论证说,应该承认传统社会从身份到契约过程,家庭与公共领域之间出现了紧张关系,以传统家风推进公民品格塑造也会出现张力,所以问题是,我们应该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建构符合现代公民品格的家风。当然传统形式可以借鉴,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内容可以吸纳,但同时还要根据现代社会需要吸纳当代社会的核心价值。
    此外,对家训家风是文化传承载体的理解,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看法。复旦大学教授高国希认为,家庭不仅仅是经济的单元、社会的细胞,而且是心理支撑的单元、安身立命的所在。家庭不应是功利性的工具。家训家风体现的也是法律不能管的事。所以社会环境,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应该担负维护家庭存在的责任。
    那么,如果出现制度或政策对家庭带来冲击这样的情况怎么办?与会学者也提出了操作性提议。华东政法大学副教授陈代波基于个人主义传统的法律观念对基于家族本位的传统家训家风的冲击,建议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风险评估委员会,以避免一些法律政策、司法判决和政府决策对优秀传统文化可能带来的威胁和冲击。
    研讨会最后,市妇联主席徐枫作了总结性讲话。她感谢专家学者对会议主题作了充分的交流和探讨,提供了深邃的思想和创新的理念。她认为,对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时代内涵。她表示,妇联和文明办是负有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职责的部门,对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我们要进一步梳理,在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文明建设的服务工作。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发轫于先秦时期,发展成熟于汉魏六朝和隋唐,鼎盛于宋元明清,近现代后出现了断层,遭遇了严峻挑战。在今天面临市场经济和社会转型冲击的同时,也是我们重建中华文化根基、重建家训文化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机遇。近年来,市文明办和妇联推动的好家训好家风和家庭教育家庭文化建设活动,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这样一个继往开来的中华文化的根基建设工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重建,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海峡两岸学者民众的共同心愿。
    本次研讨会反映了这样的共同心愿,也见证了这样一种文化根基建设工作,正在由我们共同参与和建造。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已经并且还将以它的新的生命力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市伦理学会 陆晓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