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举办2014年第13期鸿儒论道论坛

发布日期:2014-08-11

    近日,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曹远征做客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2014年第13期鸿儒论道,以“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与实体经济发展”为题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中国实体经济发展的方向。同时,各位评议嘉宾对相关的话题也进行了深入探讨。
    曹远征首先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大势所趋。2012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2.6%,未达到高水平(70%),经济发展应该还有上升潜力,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却有下降趋势,这表明我国尚未形成支持城镇化的机制,需要全面的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而在金融市场上,竞争性价格的形成是通过各类金融企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竞争性地提供价格不同的金融产品,并由产品的竞争形成市场基准。这一过程既是利率的市场化,同时又是市场发育完善的过程。
    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以后,利率市场化改革一直在推进中。截至2013年底,我国仅有各期限存款利率存在管制,但允许上浮10%,下浮不受限制。目前市场上各银行的存款利率已出现差异,市场化定价趋势出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曹远征预计存款保险制度将在两年内建立。这意味着存款利率开放将在两年内完成。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推进原则是“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曹远征提出,放开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第一步,而其核心则是风险的释放:它既为金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管理需要加强,其中期限错配,即流动性风险管理十分重要,6月和12月流动性紧张更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从未来的发展来看,要使流动性的补充更加平稳,央行有必要改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完善操作工具,即用国债代替央票。
    金融脱媒是指随着直接融资(即依托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金融工具的融资)的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一些新的机构或新的手段绕开商业银行这个媒介体系,输送到需求单位,也称为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既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利率市场化使风险得以释放,为应对风险,金融部门需要通过不同的定价方式提供不同的风险合约,即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风险定价手段丰富化,使企业拓展了融资渠道,完善其资产负债表。同时,金融脱媒也会反过来加速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届时,金融产品创新将开始活跃,市场基准利率也将在竞争中形成。
    中国的实体经济已经告别两位数的超速增长阶段,而转入7%-8%的中高速增长,就此,我国的经济增长进入了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重心将从供给推动转为需求拉动,产业结构也将由工业为主转向第三产业。同时,新阶段的金融需求也有所变化。一方面,企业对于巩固资产负债表的需求显现,出现了债券融资代替贷款的现象;另一方面,进入中等收入社会以后,居民的风险偏好出现了变化,与储蓄相比,投资的需求更为显现,所以承担风险的高收益金融产品热销。存款理财化、贷款债券化将成为趋势。在这种新需求的驱动下,利率市场化正在加速。与会嘉宾还就利率改革与汇率改革的关系、影子银行现象、存款保险制度等多个话题进行了探讨。(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