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的使命--“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理论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9-10-10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中共上海市闵行区委党校于7月3日联合举办了“时代的选择——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理论研讨会。50余人参加了研讨会。
        一、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的内涵与意义探寻
        上海师范大学黄福寿指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为其奠定思想基础和提供精神支撑,没有文化的和谐,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构建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先进文化为指导,立足现实,面向时代,放眼世界,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一致,与和谐社会互动的一种文化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基础在继承,关键在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挥和谐文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精神支撑作用,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去梳理、辨析和扬弃,吸收那些能够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并赋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也要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吸收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成果,激发中国和谐文化创造力。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黄力之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是“文革”十年浩劫的现实,但改革之路却走得很成功,部分原因来自于文化创新的作用。文化创新即文化本身的创造性意义,它颠覆了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和观念,指导人们立足于新的实践,着眼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找到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他以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为例,指出我们应该跳出传统国家发展模式的窠臼,以创新的观念和方法求发展,在全球掀起一场新的“绿色能源革命”,以价格杠杆和政府干预行为全力推广绿色能源的研发和普及使用,才是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人类与地球长久存续的保障。
        二、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的使命与实践思考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李海平以最近几起由网络事件引发的政治不信任案件为例,表示在当今社会转型期中,如何构建网络文化,化解信任危机,建设和谐社会应当是一个研究重点。在建设和谐阶层关系问题上,他表示改善民生是构建和谐阶层关系的基本前提,保障公民权利的均衡配置,“使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不断提高被人们称为“软国力”的社会资本存量与增量;他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力图实现的,是一种新的价值理性的重建,投射出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价值关切,和谐世界并非梦想。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袁新华认为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是当前我们国家最有价值的外交政策手段,其重点就是加强与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交流、扩大中国媒体及文化公司在海外的影响力。她表示,利用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文化这一媒介宣传中国的形象并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影响力十分重要,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抵制西方强加给中国的价值观念和形象,行使自己的话语权。只有通过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中国才能找到向西方传播影响的新途径,才能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对外政策强调软实力,有助于我国在东南亚地区和全世界公众面前塑造一个没有威胁性且负责任的国际化强国的形象。关于对外文化项目,除了可利用我国的传统文化,还必须有新的切合现实需要的中国“时尚文化”——能够影响西方并转化为政治影响力的文化形式,从而使我国的文化成为国际社会认可的规范。要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并非仅限于孔子学院、太极拳、中华美食、写意画、书法,同样重要的还有中国话语、政治价值观、治理模式等等。
        三、和谐文化与文化创新的路径和模式摸索
        中共闵行区委党校江莉莉表示,近年来,我们不仅清醒地认识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要性,而且已经基本完成了对如何实现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战略路径的深入思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以及“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等与文化产业有关的重要表述,无不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在摸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文化发展过程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上海在推动文化管理体制创新、合理引导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科学规划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也作了积极的探索。

(江莉莉)

来源:《社联通讯》2009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