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向大众讲授马克思主义需要心灵的互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科普工作规律”专题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9-06-05

        由上海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科社教研部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科普工作规律”专题研讨会于3月21-22日在杭州召开。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
        一、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精神。上海师范大学周中之指出,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化为群众的行动,正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市委党校时青昊表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科学,还是信仰,马克思主义不仅研究“两个必然”,还渗透着对人的关怀,因此马克思主义应当深入生活,贴近大众的心灵,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以人为本”,正是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使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共识。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思想基础以及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生态的活力源泉。上海铁路局宣传部董德庆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都能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解释和证实。奉贤区委宣传部副部长曹国平指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普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素养,能够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朱贻庭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文学是作为当代中国多元价值观结构中的主导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文化载体。市委党校卢肖文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不仅仅需要执政党以及社会精英把握正确的方向、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更需要广大民众的积极投入。
        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突出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卢肖文指出,在多数人心中,理论是严肃的,高高在上的,甚至天然是脱离实际的,因而极难具有亲和力。因此,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效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在操作路径上有新的探索。董德庆指出,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有企业无论是体制、机制乃至员工队伍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人的主人翁地位日益弱化;企业的分配制度任意化加大等现象较为严重。如果不能对此作出有针对性的理论解释,反而有意回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将缺乏生命力。市委党校蔡爱平认为,用马克思主义统一社会共识,自上而下的灌输行不通,必须要有自下而上的民意基础和内心认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社会日益多元化的冲击。周中之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仅仅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职教师和研究人员是不够的。
        三、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体制机制。周中之指出,必须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评价机制,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工作。朱贻庭认为,需要从制度入手,减少现代教育的学科体系对人文学学科的排挤;降低现代人文学知识分子的危机和焦虑感,避免人文知识分子群体屈从市场经济潮流而放弃自身特殊的知识身份和文化道义。应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人文学的普及工作,并有计划、有措施去展开。在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的体制机制建设上,应当坚持公益性原则。
        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队伍建设。市委党校袁秉达指出,我们要建立一支充满使命感、责任感和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研究和宣讲队伍,这支队伍要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踏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并且能不断地与时俱进,提高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技能和本事。朱贻庭提出,应当组织和培育一支具有“人文”信念和“超越”精神的热心从事马克思主义人文学普及工作的学者队伍,就上海市来说,可以纳入公益性的“东方讲坛”系统。周中之指出,应当建立“大马列”的理念,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队伍,广泛吸收其他党政部门、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的人员以及社会上有志于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员等,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
        丰富创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方法和形式。如何丰富方法、创新形式是本次研讨会的热点和亮点。袁秉达指出,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贴近现实、贴近问题、贴近思想,用党的创新理论科学回答人民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切入人们的心灵,使人能够心悦诚服,从而取得思想共鸣,心理认同和社会共识。曹国平认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则,要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和受众接受特点,不断创新理论宣传的形式和载体。长宁区委宣传部何昌麒表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针对现实问题,敢于并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回答广大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不回避、不敷衍,对一些所谓敏感问题,也要通过适当途径予以解答。董德庆认为,国有企业依然是社会主义的主要基石,应当把企业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个主阵地。周中之强调,宣传思想工作者在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要注重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积累、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而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卢肖文认为,必须注重宣传教育手段的现代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现代信息工具,建立全方位、立体式的理论传播体系。
        袁秉达强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需求,实现在讲授过程中与对象的心灵互动。应该在一种平等的状态下沟通,不能有说教者的想法。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中,必须遵循社会科学普及的规律,如教学要有科研的支撑、教学要以科研为基础。
        四、从社会科学普及的角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会长武克全认为,有以下三个问题值得研究: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以完整、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为前提。大众化既不能教条化,也不能庸俗化。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化的关系问题。要克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过程中单纯“中国向度”的局限性,要形成“世界向度”和“中国向度”互补的研究格局。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脱离阅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

(杨旭)

来源:《社联通讯》(200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