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社会变迁与社会发展--上海市社会学会举行2008年学术年会

发布日期:2009-03-30

        由市社会学学会主办、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承办的上海市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于2008年12月28日举行。本次年会的主题为“30年:社会变迁与社会学发展”。来自上海社会学界的专家学者和社会工作者110余人与会。
        开幕式由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李友梅主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到会致辞。学会副会长卢汉龙向大会介绍了本次年会论文的评奖过程,宣布了获奖论文的名单,潘世伟和学会正副会长为获奖者颁发了获奖证书。本次年会共收到80篇论文,经学会学术委员会专家评审出优秀论文一等奖2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主任仇立平的《当代中国上海社会分层结构型态及其解读:基于上海“五普”资料和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的研究》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煜的《代际流动的模式:理论理想型与中国现实》荣获一等奖。
        年会的学术交流分为主题报告会和专题论坛两部分。主题报告会上仇立平在发言中阐述了西方社会分层结构研究的主要理论、国外学者对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及其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以及中国学者对我国当代社会分层结构的研究和认识。他对上海社会结构的基本认识是:1、上海的社会分层结构还处在美国三十年代的水平,是典型的“金字塔型”的;2、上海的社会分层结构转型的条件不仅取决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而且必须提高产业工人的素质并使他们获得相应的报酬,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3、上海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具备了向现代社会分层结构转型的条件。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张昱在“灾后社会关系恢复与重建的路径探索”的发言中认为:安置社区是为了解决灾难发生后受灾群众的居住及生活问题由政府采取的一种安置措施,具有过渡性、环境退化、居民的异质性和疏离性、灾情文化、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基础性、原有组织体系破坏、管理难度大等特点。在此情况下,以居民个体、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社区、居民与环境、居民与政府社会关系的恢复和重建为基本路径,为受灾群众充能和增能,形成受灾群众的互助体系和社会支持系统,达到预防社会问题(特别是社会冲突)的产生,构建和谐社区的目的应是社会工作介入的最佳路径选择。
        李煜在梳理西方代际流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流动模式的三个理想类型并分析其制度条件和结构特征。他认为,在不同的制度背景和社会条件下,相应的流动模式是不同的。他提出三种理想类型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类型,以此作为流动模式分析的基础,分别是(1)依据绩效原则的自由竞争模式:流动机会按个人能力和贡献分配,对应于完全市场制度的社会;(2)社会不平等结构下的家庭地位继承模式:其特征在于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子女的地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的不平等结构因此而代代相传,如果一个社会的不平等程度越大,跨阶层流动越困难,代际的地位继承性特征越突出;(3)国家庇护流动模式:国家通过政策和制度设计,干预社会流动进程,特定的阶层将拥有更多的流动机会或被剥夺应有的机会。
        主题报告后学会会长邓伟志作大会总结发言。
        下午的会议为专题论坛,围绕以下五个专题展开讨论:1、和谐社区建设;2、社会工作职业化与专业化建设;3、社会学理论与社会结构转型;4、社会变迁中的家庭、青少年、老人;5、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与实践。五个论坛共有36位学者作专题发言,12位同行专家作现场点评。各与会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