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两岸经贸如何共渡难关

发布日期:2008-12-30

        11月13日,市台湾研究会协同市台办召开了题为“两岸经贸关系:新格局、新机遇--第七届台商投资与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讨会”。以下为本次会议内容综述。
        一、两岸经济合作环境
        以往两岸经贸发展遇到阻力往往不是因为经济原因而是因为政治因素。“520”以后两岸政治斗争结束,激烈的统独斗争停止,两岸经贸关系逐步开放,两岸两会交流机制初步确立,两岸关系回到1991年“国统纲领”阶段,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两岸两会通过商谈扫除了以往两岸经贸交流中许多制度性障碍,使两岸经贸交流得以进一步深入。未来两岸还可以借此次金融危机契机,改革相关金融制度,尽快解决金融合作问题,共渡难关。
        二、两岸经贸发展的特征
        两岸经济体相互依存呈现出不对称性特征,一方面表明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未能实现其可能的发展规模,远未充分发挥其对两岸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另一方面也使得台湾当局在两岸经贸往来中具有较高敏感性与脆弱性。台湾当局难免会担心两岸经济相互依存的不对称性会带给台湾较高的经济风险,并影响其在两岸政治关系博弈中的力量。这种担心也会影响到台湾当局对进一步发展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的态度。
        三、两岸经贸交流政策
        “瓦圣那协议”是一个用来处理因为常规武器和军民两用货品和技术扩散带来的区域和国际安全问题的多边协议。实践证明,“瓦圣那协议”是大陆高科技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台湾虽然不是该“协议”的正式成员,但是其通过与美国的关系转而与该组织链接起来。马英九在台湾大选前提出其台商投资大陆的政策是“原则开放,例外管制”,遵守‘瓦圣那协议’,以技术控管取代资金控管,凡非台湾独有或大陆已有之技术不必限制。该政府得到岛内各界的广泛认同。虽然目前受到岛内外形势所限,该政策尚未完全展开,仅处于逐渐落实之中。但是未来台湾完全有可能通过“瓦圣那协议”的灰色地带实现对大陆进行高科技货品和技术转移。
        2007年以来大陆多项宏观经济社会政策陆续出台,其中内外资所得税统一、降低出口退税、加工贸易保证金台帐实转、新《劳动合同法》出台等对台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中小企业在大陆的经营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四、长三角地区发展与台资企业转型
        过去两岸的经济合作是建立在一个庞大的欧美市场基础上,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企业至少有一半以上是靠外向市场。目前大陆已经逐渐将抗击金融危机的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对此,台资企业也需要做出相应反应,于是“三转”问题(转移、转型、转向)被提上议事日程。不过这种转型仅仅靠台商个人难以完成,无论是转移到内陆城市,或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转向大陆内需型经济市场,最重要的仍是市场问题,因此需要通过与大陆的项目合作促进台商转型。
        台湾现在正在进行的第五次经济转型是以新兴产业的大量外移和经济更加自由化为主要特征,大陆的宏观调控也带来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新一轮的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长江三角洲等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转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场化完善期、国际化提升期的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呈现出一派以新兴制造业代替传统的、耗能的、污染的生产制造业,以现代服务业来辅助和服务于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农业。在这种新一轮经济发展的理念下,昆山市吸引台资的做法是以台资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台资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以构筑开放型经济的新优势来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取向,用文化创意产业来反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发展和完善昆(山)太(仓)经济联动,以进一步提升苏南乃至整个江苏地区开放型经济的竞争力。
        而上海台资企业在转型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相关问题,如在投资环境层面,上海尚没有相应的税收优惠;在沪企业尤其是环保类企业运行成本较高;人才引进尤其是中高端人才引进没有优惠政策。
        在政府政策方面,一是行政审批手续繁琐,申报程序多;二是经济法规虽然执行严格,但集成性不够,企业难以全部掌握相关法规;三是政府在制定相应法规时未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问题。
        企业运营方面,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其次是产业配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