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长三角一体化:仍为假设性前提--上海、江苏、浙江三地政治学会联合举办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8-11-26

        6月14日,由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三地政治学会联合举办的“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第二届学术研讨会在江苏省委党校召开,这是继2007年11月在上海市委党校召开第一次研讨会后,三地政治学会再次组织三地学者就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的政治与行政这一主题进行探讨。来自复旦大学等10多家单位的三十余位学者就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内涵、一体化进程的主要问题和症结所在,以及解决一体化困境的基本途径与模式等三方面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长三角一体化的内涵及动力机制
        虽然,第一届研讨会已就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含义及发展进程进行了多角度分析,但在本届研讨会中,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界定仍然是颇具争议的一个话题。学者们进一步探讨了长三角一体化的地理范围及其社会与经济内涵,并尝试分析了一体化进程的相关测量指标和基本的动力机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张灏瀚指出,都市圈的扩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长三角地区已突破小城市圈的范围而向大都市圈发展,已在国际上被公认为全球第六大都市圈。过去小长三角的概念主要包括苏、浙、沪三地的重要城市,如今人们进一步关注这一经济区在更大地理范围上的扩展,比如目前出现的一些看法建议将安徽、江西等地纳入大长三角的框架体系。当前已经出现一体化的有利条件,如市场改革取向提供了一体化的强大动力、政府职能转变则为推进一体化提供了良好契机。
        华东政法大学袁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并不是要建立一个新的政治构造,它就是一个经济板块,且这个一体化的经济板块已经形成。一体化的动力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市场化的内在驱动、政府的强大推动、区域间经济竞争的压力等。一体化是逐渐深入的过程,从最初层次的交通网络、到进一步的信息共享、再到更深入的利益分享,长三角一体化程度在逐步增强。他认为地方政府具有较强的积极性,而政府博弈状况决定着一体化的进程。对此,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永桃认为,长三角地区地方城市政府态度并不一致,有的城市如上海比其他城市更为积极。 
        苏州大学沈荣华表达了对长三角一体化颇为谨慎的态度,他认为目前并未出现地区一体化特征,当前长三角地区的发展状况尚不符合一体化的几个标准,即经济要素同质、经济水平同质、生态体系同构、环境资源同享、人文民情相通。当前各地方政府缺乏法治环境、缺乏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地方政府结构体系相对封闭,这些特点都不利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此外,浙江海洋学院黄建钢还质疑当前是否真正存在一体化问题。
        二、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症结所在
        张灏瀚虽然强调都市圈扩展已成必然趋势,但他指出在当前条件下,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显而易见受制于其固有矛盾,如区域本身功能定位的矛盾、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的不对称性、行政利益关系的非共享性等。特别是在行政主导的经济体制下,都市圈经济与行政区经济的矛盾尤为突出:都市圈经济以市场为主导、按供需关系的规律运行,由市场推动;行政区经济以行政关系为主导,疆界确定在前,经济功能在后,由政绩导向推动。两者运行规律具有明显差异,而行政壁垒往往导致经济壁垒的产生。
        苏州大学金太军指出,分权改革使地方成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单位,一体化障碍主要来源于地方的经济利益追求,因而应从经济上而不仅从行政上考虑一体化的困境。当前的政绩考核制度使经济发展成为最重要的地方政策标准;相应地,对财政收入的一味追求成为地方政府的刚性约束。与地方利益甚至官员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取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地区一体化的发展。
        原浙江省社联副主席蓝蔚青指出,尽管目前存在推进一体化的积极条件,如市场经济条件下都市圈经济对行政圈经济的替代趋势、城际交通的迅速发展使得同城效应初步显现等。但是,一体化进程仍然面临消极阻力,这些阻力一方面来自财政体制,目前的福利供应主要由各地方政府承担,难以在各地之间建立协调的供给机制;另一方面,在行政建制上难以恢复区域性政府机构,因而缺乏有效的区域协调机构。目前一体化进程中应处理好两方面矛盾的协调问题:地方立法之间的矛盾、重大项目规划和社会保险等公共服务提供的矛盾等。
        浙江财经学院郭剑鸣指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行政壁垒,它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障碍:从制度上看,强有力的中央控制使得区域之间的行政协调缺乏自主性;从利益上看,地方的利益之争使得区域协调困难重重。
        三、长三角一体化的基本途径与发展模式
        上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程竹汝指出,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流、物流、人流等问题主要来自政治与行政力量的影响,因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其一是转向有利于促进资金流和物流的区域公共政策,其二是转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解决人流中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加强政府对于市场经济立法的执行力;加强长三角地区跨区域的公共政策的协调;加强区域公共物品供给的政策支持。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孙力强调,一体化的突破点在于推动区域性社会政策的统合。社会发展使得社会保障的需求增强,社会保障均等化的需求对一体化提出了挑战。比如,目前较大比例的社会保障和教育投资由地方政府承担,因此,社会政策的统合是一体化的重要使命,应先从区域上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浙江大学胡税根提出,推进一体化须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而长三角地区已具备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较好社会经济基础。他分析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对策,如明确中央与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分工、设定均等化指数、建立省市间社会保障联动机制、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构建区域交通无缝衔接机制、设立均等化基金等。
        华东理工大学唐亚林分析了作为多中心治理模式的区域善治的特点,以及作为跨区域利益整合形态的区域民主的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将协商作为区域善治和区域民主互动的制度形态。这一制度形态的演进逻辑在于建构新型区域府际关系;其动力机制即市场经济突破行政封锁、进而要求实现地区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利益整合;其价值选择在于善治与合作;其内容体系包括管理方式从一元向多元、从垂直向扁平、从行政手段为主向多种手段结合等形态的转变。
        南京大学王云骏强调了一体化进程的制度模式,他指出应将一体化价值转化为一体化制度,这个一体化制度不仅是多中心的,也是多层次的,它应能够融合主体多元、市场优先和政府保障等三个方面的要素。蓝蔚青也提出应加强地方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减少政府对市场过程的不必要干预,发挥学术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等NGO的作用。沈荣华则提出在当前比较集中的行政结构体系下,可以考虑从“上面”协调,建立过渡性机构推动和规范地区一体化进程。
        郭剑鸣分析了区域合作的三种模式:统一立法的美国模式、行政嵌入的粤港合作模式、市场联动多方协调的泛珠模式等;并分析了长三角一体化的推进路径:在主体上应依赖公共政策、公共服务等政府供给;在手段上应加强地方立法和地方财政的协调;确立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的标准;在监管上加强立法和政策执行力;在推进步骤上应首先从单一行业服务的统筹开始,进而消除文化整合的心理障碍,实现地区性文化整合。
        复旦大学桑玉成指出,相对于西方社会而言,中国社会具有较强的政府干预传统,因此更应充分认识政治与行政在推进一体化进程中的作用。应通过人事制度、社会保障、户籍管理等多个领域的制度创新为一体化进程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江苏省委党校谈镇从经济学角度指出,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会面临许多问题,目前它还主要是一种假设性前提。着眼未来,应强调发展的主体性,关注自主型发展战略。他分析了开放性经济条件下的自主性测量指标:控制力指标、竞争力指标和互利指标,并提出自主型发展战略的实施途径主要应从三个方面展开:即发展外向型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利益失衡转向利益共享。
        在对会议进行总结点评中,桑玉成指出,关于长三角一体化的界定还缺乏系统构想,也远未形成共识,长三角一体化的动力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而如何解决一体化进程中出现的矛盾以及如何构建适当的发展模式,则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难题。虽然学术讨论未必能解决种种难题,但是,提出问题和提出思考的角度,以及学术合作本身则有其积极意义。

(市政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