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一个历久弥新的学术话题

发布日期:2008-10-08

        《建国方略》由《孙文学说》、《实业计划》、《民权初步》三部分组成,是孙中山晚年最重要的代表作,书中描绘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设蓝图,反映了孙中山一生追求的理想目标。8月1-3日“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民主党派大厦召开。研讨会由上海中山学社、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和上海宋庆龄研究会主办,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安徽、江苏、浙江、广东暨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日本的学者80余人出席。与会的既有德高望重的学术前辈,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也有正在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和刚刚进入学术单位的年轻人。如此老中青三代学人共同研讨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探讨其历史影响和现代价值,实为国际学术界之首次。
        学者们通过两个场次的大会报告和三个场次的小组讨论,分别发表了学术观点。根据提交会议的59篇论文和交流情况,大体呈现如下特点:
        一、立足于挖掘新题意。如上海师范大学邵雍的《孙中山经济建设思想中的外国因素》从时代意识和世界眼光加以探讨。上海大学张元隆的《从〈建国方略〉看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认为心理建设和物质建设同为孙中山强调。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罗国辉和李丽娟的《论孙中山的三农思想》认为孙中山发展农业、解放农业、重振农业的思想具有继往开来的历史意义。上海工商联王昌范以民间企业发展论证孙中山“寄希望于实业”论断的正确性。此外还有东华大学研究生田小亮的《论孙中山引资筑路思想》,南京大学研究生管玉婷、朱联璧的《孙中山现代国家建设构想中的铁路计划:徘徊于民生主义与民族主义之间》,各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
        二、对文献资料梳理和解读深。对新史料的发掘和利用,是本次会议一大亮点。上海档案馆陈正卿《梁长海史料中的孙中山中华国民银行活动》采用了鲜为人知的史料,首次较全面地呈现了孙中山与中华国民银行的关系,而且将所引资料全部附录,令与会者引以珍贵。华东师范大学易惠莉《有关孙中山早期铁路建设规划的一条重要资料》则从老史料探求新线索,令人耳目一新。《清末民初政情内幕》有一段孙中山与端纳的谈话记录,反映了孙中山铁路建设设想,论文考证该记录除时间地点稍有误错外,其余核心部分可信。
        三、孙中山建国思想,仍有启示意义。澳门理工学院邵宗海和台湾佛光大学何振盛的《中山先生民族主义与和平统一思想对两岸关系的启示》,提出了国族、民意、自治和主权认同不可偏一的观点。台湾明新科技大学黎淑慧的《从国父服务的人生观论公寓法管委会的实践》则从孙中山服务人生观而着眼现实社会问题。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朱言明《今日大陆铁路、公路交通建设与实业计划之比较》就历史与现实对比,充分肯定了大陆建设成就,认为中山先生的铁路公路建设理想,如今在大陆得以实现。台湾亚东技术学院刘明午《孙中山:民生建设之首要在交通的理论与实践——以台湾十大建设经验为例》既肯定了孙中山的思想,又对蒋经国时代的台湾作了反思。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傅强《浅论孙中山的〈民权初步〉》认为,《民权初步》有关会议发言、提议、表决及会议程序等内容看似琐碎,实际于当时十分切实和重要,反映了孙中山深切感到中国传统文化缺乏民主基因的事实存在,即使今日,《民权初步》仍有其学习和借鉴的意义。论文还引证了当时人对《民权初步》的态度,其中既有嘲讽,也有认可,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各式人等对国情现实的意识和认知,并由此可分清醒和不知两类。台湾中山大学翁嘉禧《从实业计划要义评述外资在今日中国的发展——以外资银行为轴心》则以经济金融学研究模式,对孙中山思想与现实大陆发展作了论述,考察的角度十分新颖。具有这一特点的论文还有:美国伊州州立芝加哥大学刘本杰《中山思想——知识循环经济,能源环保与生活品质融升之相关探讨》,台湾明新科大吴由美《再论现代化理论的发展迷思》,台湾明新科大陈聪明《西部大开发的理想与实践》,上海孙中山宋庆龄管理委员会邹镭、任冉冉合写的《孙中山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思想对长三角建设的启迪》等。
        四、老题新做,力求创新。中山大学林家有的《反对封建复辟的新举措——有关孙中山民权初步的几个问题》认为孙中山《民权初步》不在于理论建树,而在于对民权政治的贡献,它想告诉时人袁世凯统治下的民国已徒有其名,而为了建设中国社会,则必须从恢复民权开始。上海师范大学郭绪印《孙中山实业计划的首创性和超前性》,对《实业计划》作了充分的肯定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中国文物研究所盛永华《从上李鸿章书到建国方略》认为,孙中山从振兴农业到建设现代化工业国的转变和制订的开放政策,前提都是国家主权不损害,而人家好的东西要为我所用。
        五、新题目新视野。香港珠海书院胡春惠的《从孙中山的民权初步论立法院质询权之行使》,认为孙中山对质询权十分重视,把它看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础,正是基于这一思路,乃有后来的《民权初步》。而其所以重视,一是汲取中国传统,二是采摘西方,更重要的是基于现实。论文认为民初的立法院与五权宪法下的立法院是不同的,前者取法英美,后者为孙独创,而台湾现行立法院立法委员的质询权,也有其应有功能。香港珠海大学庄淑红博士的《孙中山实业计划中的“民食”问题》,从古论今,大而严谨,就孙中山关于解决中国“民食”问题,作了较深论述。广东社会科学院黄明同的《实业计划与孙中山的系统思维》论述了《实业计划》的系统性、整体性、开放性以及与孙中山开放理念、协调理念的关系,论文的表述和观点,介于思想史与哲学研究之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李术贞的《建国方略中“人”的价值体现——兼论几种观点》,就《建国方略》中“人”的论述展开讨论,认为孙中山核心思维和最终归落点是人,种种设想和主张都是为了人。论文还从当时的国际反应回看《实业计划》。台湾东华大学李道辑《孙中山关于人口问题》一文认为孙中山关于人口的论述,是作为国家社会现状而加以关注的,不仅关注人口数量,而且对于人口迁移、人口素质、人口生活品质等均有注意,而这一切又都与他破坏与建设的现实大思维密切相关。安徽师范大学马陵合《国际共同投资理念的变异——比较〈实业计划〉与铁路外债统一案》,将巴黎和会上中国政府提交的统一路债方案与孙中山《实业计划》中国际共同投资思想作了比较,从而展现在铁路外债上的不同认知。南京大学李玉、熊秋良的《中国国民党早期财政——以孙中山为中心的考察》从财政状况切入而拓展政党史研究,篇幅较大,并附有资料性图表。日本孙文纪念馆武上真理子的《孙中山的科学哲学——以孙文学说中的“生元”说为中心》利用了日本、中国及其他国家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从“生元”一说,探讨孙中山科学哲学的起源和特质,认为孙中山所说的“生元”即为细胞。台湾大仁科技大学林爵士《孙中山训政的理念建构与实践困境》,认为训政于当时提出虽有一定的合理背景,但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角色加以考察,结果则有两种可能,一是训政走向宪政,一是导致专制,其关键在于孙中山的训政理念为国家至上,政党权威和军事手段一旦在实践中稍有偏差,很容易流于后者。复旦大学戴鞍钢《建国方略与东西部经济联动设想》认为孙中山设想的铁路东西联结,是以上海为重心的东部建设,以及长江水系的整治利用和商品的流动,和东部剩余劳动力的西移,其中很重要的是想改变西部落后的状况。
        六、台湾学者在发言中,祖国意识和中华民族强大的情怀显而易见。如台湾明新科技大学韩曦晨、洪德盛等在发言中激动的表述,令与会者莫不动容。
        与会者认为,虽然限于资料不足等条件,如今进行孙中山研究,确实存有一定难度。但是,由于孙中山思想、精神和事功本身博大精深,而且具有人类社会进步普遍的历久弥新的价值,所以永远有它历史和现实的意义。

(廖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