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要防止被边缘化、自说自话和低水平重复

发布日期:2008-10-08

        8月2-4日,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中国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研究会、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上海社联、市委党校、上海社科院、广东省社科联、广东省社科院、市哲学学会联合主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位学者参加,并向大会提交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大会主要就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改革开放30年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会长杨春贵指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哲学入手的,从端正思想路线入手的,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实现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序幕。在改革开放30年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一条红线、一个精髓、一个灵魂,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事求是的观点。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平时很要紧,关键时刻很要命”。
        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杨春贵认为,邓小平同志把实践标准作为衡量改革开放成败的认识标准,把生产力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社会效用的历史标准,把人民利益标准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价值标准,因此,才能冲破各种思想和体制的阻力,顺利推进改革开放的进程。江泽民同志高度重视哲学对各项工作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上就是哲学命题。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就是坚持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就是社会发展中最终决定力量的原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坚持先进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导向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坚持发展了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原理。同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等重要战略思想,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光辉体现;发展是第一要义就是坚持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最终决定性作用的原理,以人为本就是唯物史观中社会主体和社会价值原理的体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辩证思维,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就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也就是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
        安徽省委党校姚传旺具体阐述了当前坚持实践标准的现实意义。他认为,只有坚持实践标准,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才能正确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苏州大学陆树程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只能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儒家、道家关于社会和谐思想、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和谐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民主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现代西方社会思潮的和谐思想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方向的关键所在,所有思想资源则是维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多样性统一的重要条件,必须辩证地看待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与思想资源之间的关系。
        二、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和根本经验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否定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否定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的错误倾向,与会代表们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历史成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副会长、中央党校庞元正从“时空压缩”双重效应来分析中国改革发展的得失与走向。他指出,改革开放的30年,中国充分发挥了“后发优势”,成功地走出了一条非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道路,在近30年间完成了发达国家近二百至三百年才能实现的历史任务,这是“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但由于后发劣势,在近30年中也把发达国家近二百至三百年中不断出现、不断解决的矛盾与问题集中到了这一时空中,使中国改革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是“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时空压缩”的正面效应造就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现实可能;“时空压缩”的负面效应又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和现实任务。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荣开明具体总结了新时期解放思想的七条经验:第一,以问题为中心;第二,以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为突破口;第三,以理论创新为境界;第四,以与时俱进为使命;第五,以实事求是为本质;第六,以人民满意为标准;第七,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关键的是四条:一是发扬民主,让人讲话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二是良好的体制是解放思想的保证;三是对外开放,扩大视野,敢于并善于借鉴、吸收人类发展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是解放思想的必备条件;四是以实践作为唯一标准,分清是非功过,是解放思想的又一重要条件。
        对于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十个结合”的思想,与会代表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冯立鳌指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作为对象化的客体被反认识、被反思的,“十个结合”作为被反思的一项成果,多方面折射着与客体相对应的认识主体的意志,其本身强烈地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主体意识。广东省委党校马中柱教授指出,十七大提出的“十个结合”的思想把改革开放的经验提升到了理论高度,“十个结合”的逻辑顺序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致的,说明改革开放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程和意义
        杨春贵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可以说,解放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解放思想之所以有这样的威力,是因为它有利于扫除人们观念上、体制上的障碍,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积极性。这尤其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利用这一法宝,做到了五个破除、五个坚持:第一,破除“两个凡是”,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破除对苏联僵化模式的迷信,坚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第四,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和改善人民生活这个根本任务,抽象地谈论姓资姓社的现象,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第五,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坚持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认为,改革开放的一条根本经验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的历史,必须把解放思想最终落实到解放生产力上。针对社会上有人指责邓小平理论“见物不见人”的说法,李君如指出,解放生产力,就是要解放生产要素,而生产要素,既包括物,又包括人,而且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的要素的解放还更加重要。关于当前理论界对解放思想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争论,李君如认为,不能把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立起来,政治体制改革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是紧密联系的。解放思想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落实到发展生产力上。从这角度来看,要从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以及其它方面的机制和制度的改革,来实现我国社会又快又好的发展。
        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黄力之对解放思想进行了层次上的区分,即宏观层次上的战略思维的解放思想与微观层次上的技术思维的解放思想。他举例指出,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1975年邓小平领导下的整顿,还只是微观层次上的技术思维的解放思想,其作用是有限的。而十一届三中全会则是宏观层次上的战略思维的解放思想,通过这次解放思想运动,使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以,仅有微观层次上的技术思维的解放思想不足以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我们还必须进行宏观层次上的战略思维的解放思想,科学发展观就是宏观层次上的战略思维的解放思想。展望新世纪新阶段,直面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将科学发展观作为解放思想的核心内容。
        国防大学昝瑞礼认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就是解放思想的历史,十七大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解放思想,关键是要围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进行,我们要从一切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现象、做法和模式中解放出来。
        四、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北京大学郭建宁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进行了概括。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是以往无法比拟的,并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在时代精神上,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反思精神、科学精神、实践精神和开放精神;第二,在内容上,全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研究、现实研究、新兴哲学学科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第三,在研究范式上,实现了由统一性向多样性和个性化的转变;第四,在思维方式上,实现了由阶级分析向利益分析,由两极化思维向“和而不同”思维的转变。同时,他还指出,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还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之间的对话,防止马克思哲学研究自说自话;二是要紧密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理论创新,不做经院化的研究,防止马克思主义哲学被边缘化,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要求;三是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学术含量,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低水平重复的现象。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道路,上海市委党校校委委员吕会霖认为,实践性、全球性、人民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特性。这三个基本特性切入了哲学研究领域并循序渐进地展开,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具体来说,凸现实践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科学之路的起点;拓展全球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科学之路的动力;回归人民性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科学之路的归宿。没有“实践性”的起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许至今还在混沌中徘徊;没有“全球性”的动力,以凸现“实践性”为标志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无法在科学之路上继续拓展与提升;没有“人民性”的目标,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找不到向民族、向人民回归之路,就不能实现价值层面上的实践性。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冯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至少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第一,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第三,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一切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理论。
        研讨会还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文化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