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赞宋庆龄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博爱

发布日期:2007-12-13

        10月31日,由中国福利会、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宋庆龄研究会、文汇报社联合发起的"宋庆龄的思想实践与和谐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隆重举行。市政协副主席、市社科院院长王荣华出席开幕式并致贺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联党组书记潘世伟、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周箴、市人大教科文委员会主任瞿钧,宋庆龄的生前好友与身边工作人员杨小佛、高醇芳和李家炽,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学者以及本市有关部门和单位的特邀嘉宾共约80余人出席。市孙宋文管委副主任秦量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沈渭滨分别主持了开幕式和研讨交流。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市宋庆龄研究会会长许德馨在研讨会闭幕时作了总结讲话。
        此次研讨会实际收到论文47篇,经过研讨会筹备组学术评审,推荐了8位作者在大会进行交流。与会学者围绕宋庆龄的和谐社会建设理念与实践、宋庆龄的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宋庆龄的民生思想包括救济福利理念与实践、儿童教育发展理念与实践等方面,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需求,对宋庆龄的历史贡献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梳理和探讨。
        原中国福利会副主席、市宋庆龄研究会名誉会长杜淑贞认为,宋庆龄倾其一生的全部精力,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压迫,维护世界和平,倡导国家和民族平等;对内始终与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反对封建专制统治,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争取自由幸福生活,实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的最高境界。宋庆龄和她这一代革命者的奋斗成果,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离开这个前提和基础,建设和谐社会只是美好的愿望和遥不可及的空想。杜淑贞认为,宋庆龄平生最关怀弱势群体,为他们奔走呼号,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解除或减轻疾苦。她又最热爱广大妇女儿童,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为他们服务,可以说她的这些理想和实际行动与当前中共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缩小贫富、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差距的构想是完全一致的,并且已经取得了不少经验和成就,值得我们今天重视。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盛永华也认为,宋庆龄毕生为祖国的独立、民主、富强,为人民的自由、平等富足而奋斗,为世界和平而奔走呼号,这是为在祖国乃至全世界建设和谐社会的最大实践。同时盛永华认为,宋庆龄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思想是“博爱”,而保卫民族独立、争取政治民主和改善民生,是宋庆龄为实现“博爱”而始终奋斗不息的主要实践。而她始终关注和帮助劳苦大众、妇女儿童,则是她“博爱”思想的又一体现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实践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邵雍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作为国家领导人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初探索人之一。她所提出的一些真知灼见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大章认为,宋庆龄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她代表了中华民族对正义和公平的不懈追求,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她为中华民族设想了一个“对外和平、内部和谐、道德高尚、共同富裕”的社会定位,这是一个必然赢得世界人民的尊重和钦佩的民族形象,这也是她对爱国主义的最重要贡献。
        实现民主政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之一,作为民主主义的伟大战士,宋庆龄的民主政治思想与实践也受到许多学者关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张爱荣认为,宋庆龄把民主与民权联系起来的民主政治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由人民群众创造和人是最积极的生产力的观点;宋庆龄关于民主权利一旦被人民群众所享有就能转化为强大的生产力的观点,应是我们坚持发展的出发点;宋庆龄关于“执政党有责任扩大民主政府”的论断也值得我党借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研究室主任徐云根认为,宋庆龄毕生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民主主义的共和国,一个根据民主的原理治理、注重人民生计的新式的独立的国家,一个建立在人民的利益与自由表达意志的基础上的政府,宋庆龄的民主政治思想和实践不但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过重要的贡献,也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同样重要的现实意义。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宣教部的傅强认为,宋庆龄一生为中国人民的人权和民主事业奋斗不息,她的民主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实现人权,而其实践主要表现在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时期争取公民权与政治权、抗战时期为中国人民争取生存权与民族自决权、以及为妇女争取应有的权益等,他认为,宋庆龄的人权思想是充分吸收并超越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她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室文博馆员宋时娟认为,宋庆龄终其一生也没有专门发表过一篇关于平等思想的文章和演说,但在她的妇女解放、救济福利与和平外交思想和实践中无不体现出平等的理念,即便在她日常交往中,也处处体现出平等的观念,折射出宋庆龄不仅是中国民主主义思想的倡导者,也是伟大的实践者和示范者。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解决利益平衡和利益兼顾问题,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改善民生问题,特别是解决困难群众的民生问题,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民生问题,包括人民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方方面面。从这个角度讲,宋庆龄的革命追求、宋庆龄创办的救济福利事业、宋庆龄关于妇女解放和儿童教育发展思想与实践,都和民生问题息息相关。这次研讨会有一半以上的学者对这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宋庆龄陵园管理处研究室主任、副研究馆员朱玖琳认为,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是宋庆龄投身革命的最终目的,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基督教的博爱精神是宋庆龄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思想基础。宋庆龄的父亲对中国革命的特殊贡献,使宋庆龄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把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在了一起。在孙中山的教导下,宋庆龄认识到:民生问题是一切问题之因;民生问题与民族和民权问题密切相关;三大政策是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三民主义的唯一方法。随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不断探索,宋庆龄接受了唯物主义史观,对民生问题的认识有了深入和发展。大革命失败后,她曾努力探索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和方式,从主张平民革命转变为主张无产阶级革命,并根据历史的客观现实和要求,提出了两步走的方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高举孙中山的旗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中国共产党为领导。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崔桂林认为,宋庆龄是把孙中山民生主义贯彻到底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代表,她以非凡的毅力和睿智,对民生主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精辟地诠释和赋予时代意义的演绎。她用毕生的精力和追求,忠诚地捍卫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并把这种思想与旧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融会贯通,成为传承振兴中华、实现民族复兴的思想脉动。
        为社会大众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福利,是改善民生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作为中国福利会的创建者,宋庆龄在社会救济与福利事业上有着许多创造性的见解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教授杨雪芳认为,宋庆龄开创并为之奋斗了43年的中国救济福利事业,无论从实践上和理论上都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和有价值的思考和启迪,她的新型救济福利观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弘扬的。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郭绪印认为,宋庆龄创办福利事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斗争精神、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设身处地为困难地区着想的精神、忘我工作的精神,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事业中,值得继承和发扬。中国福利会科研处处长曹厚康认为,宋庆龄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具有丰富多彩、系统完整、宽广多元的特性,尤其是她一生所从事的医疗卫生和妇幼保健、儿童教育事业,是宋庆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在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进一步建设我国社会福利事业的重要基础。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办公室主任沈海平认为,宋庆龄慈善思想基础是公平、公正、平等与尊重,宋庆龄特别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而构建和谐社会正是宋庆龄慈善思想的核心。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文物资料部主任麦灵芝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社会福利事业的思想和措施,为开创新中国救济福利事业提供了新思路。宋庆龄的救济福利思想强调国家在救济福利领域的主导责任,是制度型的,体现了普遍享有的原则,关注的是人潜能的开发,是一种积极福利,旨在提高人的能力,变依赖为创造,进而承担起社会责任,她的救济福利观为当代中国福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借鉴。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研究中心的邵群认为,宋庆龄开创了中国公益事业新理念,提升了中国公益事业的高度与深度,丰富了中国公益事业的内涵,为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宋庆龄一生关注儿童权益的保障和发展,为保障中国广大儿童的生存权、受教育权和全面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精力,为此宋庆龄在晚年曾自豪地说:“我的一生是同少年儿童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如何看待宋庆龄长期关怀下一代的实践及其思想言论,约有近三分之一的论文进行了探讨。上海市孙中山宋庆龄文物管理委员会研究室副研究馆员黄亚平认为,宋庆龄毕生为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祖国统一、政治文明、经济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奋斗,在她看来,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通过几代人的奋斗才能实现,而儿童就是未来的奋斗者,所以,宋庆龄从培养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高度,提出了“缔造未来”的概念,把对未来不确定的希望落实在了今天就可以确定的工作上,这是她一贯的高瞻远瞩的民主政治观和历史发展观在儿童工作上的体现。她提出的以“缔造未来”为核心、以充分保障儿童生存、受教育和全面发展权益为内涵的儿童发展观,以及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缔造未来”的工作,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等观点,内涵深邃,超越了时空局限,对今天仍有指导意义。此外,宋庆龄在儿童领域开展的系统工作,不仅开创了新中国儿童事业的新局面,也成为时代的样板。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朱敏彦和李洪珍认为,宋庆龄不仅关注中华民族的现实,也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她的“缔造未来”的思想是经过多年实践和思考得出的结果。她提出的要使儿童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确立明辨是和非、正义和非正义、真理和谬误的标准的观点,仍是我们今天儿童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来自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儿童时代社和幼儿园、托儿所的一些作者结合宋庆龄指导上述单位工作的思想与实践,分析评价了宋庆龄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认为宋庆龄的儿童教育思想源于她对儿童无限博大的爱,她的教育思想是爱的教育,爱是其儿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而爱正是我们当代社会和谐的基石,应当予以继承发扬;宋庆龄的教育思想蕴含了诸多教育公平的理念,这种让“每个孩子都受教育”的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中的全纳性趋势不谋而合,推动着全新的和谐人文环境的构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对宋庆龄追求民主政治、开展和平外交、争取妇女权益、处理不同党派和人际关系、乃至自身完善等方面的一些事例进行了个案分析,认为和谐是宋庆龄一贯的追求,虽无其名,却有其实,宋庆龄非但在理念上倡导,亦在实践中身体力行。
        这次研讨会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除了外省市、本市的宋庆龄研究专家参与外,许多在宋庆龄亲自创办的事业——中国福利会与孙中山、宋庆龄文博单位的实际工作者也纷纷撰文参加研讨,为宋庆龄研究增添了新的视野、方式和力量,是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一次有益尝试。

(平时)

来源:《社联通讯》(200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