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07-09-07

        6月25日,市社区发展研究会与静安区委、区政府共同主办“社会组织培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讨会。市委副秘书长陈旭,静安区委书记龚德庆,静安区区长张仁良,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市精神文明办副主任陈振民等出席会议并讲话,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鹏作了主旨发言。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施凯、卢汉龙、林尚立,市社区发展研究会街道理事单位,市社团局社团管理处及静安区政府有关部门等共约200人出席会议。
        本次研讨会重点介绍了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历时半年多开展的“培育社会组织与创新社区体制——静安寺街道和谐社区建设探索与经验”研究项目成果。该研究项目共形成六个报告,分别是综合分析报告、老年协会个案报告、观察研究报告、重点项目报告、经验资料汇编、座谈访谈纪要,约23万字。研究报告的主体部分从政党、政府、传统的居委会组织和新型的社会组织四个角度,重点分析研究当前如何进一步完善以社会组织发展为核心的社区发育机制、以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自治机制、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机制、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的社区领导机制,切实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关于如何完善以社会组织发展为核心的社区发育机制,研究报告认为:一是要注重通过社区学校、群文团队等提升社区居民的自组织意识和自组织能力,这是社会组织发育的主体性前提;二是要注重对社群领头人在需求具体化和项目化过程中的引导和支持,特别是要注重在社会组织发起阶段的资源支撑;三是要注重发现和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注重探索吸纳社会组织进入社区共治格局的体制机制,形成互动互惠关系;四是要注重引导社会组织在项目运作中融洽人际关系、理顺组织间关系,注重积累社会资本,促进自身发展,同时有利于孵化新生的社会组织;五是要注重建立并发挥社区公共财政的作用,完善社区公共财政管理委员会的运作机制,这将有利于解决社会组织发育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有利于理顺和规范街道、居委会和社会组织间的关系,有利于孵化和培育新生的社会组织。
关于如何完善以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自治机制,研究报告认为:社区自治机制是社区内涵性价值的一种体现,也是社区共同体价值的本质要求,“社区自治”是凝聚社区利益、发展社区互助和培养社区认同的重要方式。完善以居委会为核心的社区自治机制,一是要真正发挥居委会的核心作用,为社区各类社会组织之间理顺关系、沟通交流搭建平台和创新机制;二是要探索居委会对各类社会组织的整合机制,明晰各类社会组织的工作领域和项目内容,加强不同组织间的合作交流,共同开展项目;三是要注重拓展居委会吸纳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共治的路径,如吸收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员进入居委会的专业委员会,实现交叉任职等;四是要发挥居委会在民意表达和民意实现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居委会在基层社会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关于如何完善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社区管理机制,研究报告认为:一是要注重培育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共同治理、合作关系的观念。行政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式社会治理过程是一种互补互动关系,行政组织要将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放到推动社会进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等高度去认识;二是要注重依托社会组织促进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社会组织通过开展社会救助、社会救济等活动可以在促进社会公平、缓解政府压力、承接政府的公共服务等方面非常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三是要注重依托社会组织建立民主机制,促进社会发育,优化社会管理。民主的管理机制是一个政府政治文明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社会组织能够深入基层,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并将来自民间分散的资源与能量汇聚起来,成为一种团体的诉求,从而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
        关于如何完善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的社区领导机制,研究报告认为:从社会发育的角度分析,党的基本定位应该是树立社会权威,积累社会资本,巩固执政基础,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借鉴社会组织的组织方式、动员体系和资源获取机制,要学会经营和运作社会资源,改变当前仅仅依靠行政资源的现状。一是要做实以社区党工委为核心的社区领导框架,基层党的组织要善于切实地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建立在社区公共利益和为民服务基础之上;二是要做实党组织与基层社会的联通互动机制,关键在于建立民意收集机制、民意反馈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和交流互动机制,遵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双向服务,共同提高”的原则;三是要做实党组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运作机制,关键是要通过整合好社会组织和社会设施两大资源,加大对居民群众迫切需要的活动项目的资源支持力度,巩固党的社会基础,更好地发挥融入、协调和引领作用。
        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中振作了题为“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主体培育与充满活力的微观组织基础”的主旨发言,他指出本次课题调研,始终秉承“回归社区生活,强化问题导向”的宗旨,始终遵循“体制结构——组织功能——机制需求”的分析框架与思路,通过需求与机制、功能与组织、结构与体制三个层面的深入分析,大致形成了以下五点经验判断和理论思考:一是社区中大量“溢出政策供给的群众需求”,往往具有多样化、个性化、变动性的特点,需要通过邻里互助、互动参与的方式,由社会化组织方式来提供,如空巢老人的心理慰藉、精神文化活动的自治参与、邻里之间的互助与资源共享等等,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并不都是要直接由政府包揽操办;二是要深刻评价和认真借鉴社会组织的活力机制和组织方式。处在街-居体制外围的各类社区自组织发展活跃,他们主要不是依赖行政权力和行政资源,却具有很强的凝聚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社会的能力。我们需要深刻研究和借鉴这些社区自组织的活力机制和组织方式,应该看到在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区过程中,这些社会组织孕育、发展出的情感性纽带、网络化关系、社会化认同等等恰恰是实现社会和谐最深刻、最广泛、最牢固的基础。三是要充分重视社区自治的组织资源和组织要素。“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与和谐社区的根本基础、实现路径必然体现为广大社区成员的主体性参与之中,我们必须重视活跃在社区的社群“领头人”的重要作用,这是我们党政工作、各项社区工作有没有“人气”、是否“成气候”的重要基础和标志。四是要有效实现党的社会凝聚功能与培育社群领袖。要在社会关系的新发育中,促进和增强党员与社区群众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在社区功能的新拓展中,动员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体现服务群众、服务社会的先进模范的根本宗旨;在社群活动的新领域中,充分发挥党员作为积极行动者和活动倡导者的功能作用,真正实现有效的政治主导与社会整合。五是要深化社区共治的体制结构和公共财政机制。要改变原先街道财政或者某些专项经费的观念和划拨使用方式,形成社区资源的公共配置和汇聚机制与社会化运行机制。
        静安寺街道党工委书记王鹏作了题为“积极培育社会组织,努力构建和谐社区”的主旨发言,他指出静安寺街道近年来积极培育了一批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取得较好成效,主要做法有两条:一是着力培育扶持,引领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二是立足共建共享,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推进中形成了“三个一”的探索经验:一是准确定位“扶一把”,这是社会组织健康成长的基础;二是方法得当“推一下”,这是社会组织有“活力”的关键;三是搭建平台“退一步”,这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保证。
        静安寺街道老年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柏万青、上海市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会长兼静安个体协会常务副会长王元洪作为街道社会组织代表作交流发言。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沈关宝教授,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林尚立教授,市社区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社科院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汉龙教授作了精彩点评。

(叶月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