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市国际关系学会召开首届青年学者论坛

发布日期:2007-09-07

        5月19日,市国际关系学会首届青年学者论坛“中东问题研究”专场研讨会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举办。会议开幕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苏长和教授主持,市国际关系学会秘书长金应忠教授致开幕词,上海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张曙光教授宣布论坛正式启动。出席论坛会议的有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等沪上各大高校及相关科研院所的青年教师、学者及博士、硕士研究生。
        会议分四个学术单元举行,青年学者分别就“伊朗核问题”、“巴以和平进程”、“伊拉克重建”、“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构建”进行发言,并就发言进行提问、回应和点评。
        “伊朗核问题”。与会青年学者就伊朗核问题的根源、特点和今后走向提出了各自的分析,也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中国在伊核问题上的立场。有学者提出,中国应当积极参与伊核问题,利用中国的独特地位,在各方之间展开斡旋,推行穿梭外交,这有利于维护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大国形象,也有利于维护中国在中东的现实利益。其他学者则对中国参与伊核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质疑。
        “巴以和平进程问题”。与会学者探讨了巴以和平进程的历史与现状,并对当前和平进程的走向进行了评估。有学者认为,巴以之间的非对称经济对巴以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影响。还有学者认为,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内部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中东和平进程的趋势;美国在中东和平进程问题上的立场是影响中东和平进程的最重要的外部因素。在可预见的将来,巴以和平进程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破坏巴以和平进程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尤为突出。
        “伊拉克重建”。青年学者们一致认为,经济问题不是伊拉克乱局的根源,政治问题才是根源。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缺乏合法性直接导致了伊拉克重建的难题。尽管伊拉克是个多民族、多教派国家,但是在理论上它们能够实现局势稳定并建立世俗社会。就伊拉克教派冲突问题,青年学者们普遍认为国家认同的缺失是根源。具体来说,伊拉克内部各派别在石油收入分配上的矛盾、美国错误的战略利益诉求以及境外阿拉伯—伊斯兰势力的介入都导致了伊拉克民众国家认同的缺失。学者们提出,伊拉克要摆脱重建难题,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是加强伊拉克内部体制和制度建设,强化国家认同;第二是美国改变现行伊拉克政策,走出政策误区;第三是国际社会应共同努力,在联合国框架内解决该问题。但是,伊拉克重建问题未来走向却难以预测,较为悲观的看法是伊拉克将朝着内战的方向发展,甚至导致国家分裂;而乐观的看法则是伊拉克目前总体局势稳定,并将逐渐恢复秩序。
        “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的构建”。青年学者们认为,冷战结束后,意识形态的影响作用下降,而文化的作用上升。文明冲突论、建构主义理论、软权力论、国家形象论等国际关系理论的出台表明,文化研究已经引起学者的高度重视。一方面,我们承认在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文明所具有的相对先进性;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认识到西方文明不能解决非西方文明的内部问题。青年学者们将伊拉克社会与欧洲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作了比较,认为文明对话的基础是找出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同点,求同存异。文明对话不仅应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而且应当在同一国家或地区内部展开,因为一国内部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已经成为各国不稳定因素的诱因之一。中国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理论同样适用于中东地区。冷战期间,美苏之间的核威慑产生的恐怖平衡成为世界稳定的基础;冷战后,世界稳定局势的维护依靠和谐世界的构建。中东可以成为中国建立和谐世界的试验场。
        首届学会青年学者论坛“中东问题研究”专场研讨会是为庆祝市国际关系学会成立50周年组织的全市性学术活动之一。该论坛将成为上海各高校和研究机构青年学者与在校博士、硕士生对话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金应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