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活动 > 正文

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多维视域

发布日期:2006-06-08

        4月16日上午“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地位及面临的挑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电力学院南汇校区举行,这次会议由上海市哲学学会、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宣传部和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联合发起召开。来自本市有关高校、社会科学院、在沪军队院校的40余名专家学者及博士研究生到会。会长陈章亮主持,上海电力学院党委副书记李国荣在会上致辞。以下为学术研讨的情况概述。
        一、马克思主义在挑战应战中蕴涵着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当今社会生活正在发生着深刻的转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给作为主流意识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大家在讨论中认为,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有学者认为,判断一种思想理论是否具有主流意识的地位,首先要看其是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过去,而且在当前依然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现实相结合,不仅产生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飞跃——毛泽东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而且不断地实现着新的飞跃,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二,一种思想理论是否具有主流意识地位,要看其是否能够满足现实社会实践的需要,当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和实践正在经历着新的巨大的变化,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理论的提出就是鲜明的标志。其三,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地位总是会不断遇到挑战和考验。马克思主义正是在不断地接受挑战,回应挑战的过程发展壮大的。
        挑战既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机遇,应战能否超过挑战,取决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胸襟、胆略、视野和智慧,作为哲学理论工作者,应该自觉地肩负起自身的历史责任,投身实践,面向生活,勤奋钻研,有所作为。
        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地位的切入点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地位,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换言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切入点在哪里?与会学者从三方面展开了研讨。其一,积极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工作。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题中之义。它涉及课程设置、教科书编写等具体工作,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体系、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是当前面临的一项新的实践。有学者提出了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例如片面强化政治功能的教育不适应学生空前开阔的视野,无视个人主体性的教育不适应学生自主独立意识的空前强化,片面强调理论灌输的授课方式不适应当代青年的认知方式,并由此针对性地提出了三方面的转换,即从片面强调共性化的教学向共性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教学转化,从单向的教师讲授向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转化,从单向灌输向启发式的创新教育转化。其二,仅仅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本身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更重要的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既要根据不断变化的新生活和新实践丰富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要正本清源、加强文本的建设,不能仅仅关注语录和论述,而是要在研究原著的整体思想上下功夫。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也有一个“返本开新”的问题,要把“我注六经”和“六经注我”统一起来。有学者认为,学术界对经典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仍有不足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最高层次的抽象性,而我们往往把逻辑的东西当作直接现实性,把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变成一种自然科学式的说明,在最抽象的理论与客观现实之间忽略了中间层次的原理。其三,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改革开放和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发展,既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也有阶段性的特征。譬如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化就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需要研究的课题和任务。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具有多维的视域,要注意以下方面的区别和联系,即文本和实践,本原和发展,意识形态和学术,讲坛和论坛。
        三、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理论学术的双重功能
        与会学者在研讨中形成了三方面的共识:其一,要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始终清醒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以往理论研究和宣传的一大失误就是把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附加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使其不堪重负。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曲解和附加,损伤了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当年马克思就曾经发出播龙种收跳蚤的感叹,并宣称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以表明与种种错误的倾向划清界限的态度与决心。马克思的表态引人反思和深省,至今仍有意义。其二,要辩证把握马克思主义既是意识形态又是理论学术的双重功能,两者是彼此支撑、互动共进的关系。只有具备并不断增强其科学性,才能真正发挥其意识形态的功能,而只有充分发挥出意识形态的功能,才能体现出科学性。理论学术界要加强理论研讨,为决策部门提供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其三,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这包括理论教学和理论研究的双向互动。高校、党校的教学和研究部门要紧密结合、相互配合,高校、党校和研究机构要整合协作。无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人文社会科学教师,还是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都需要弘扬敬业精神,不要把理论教学和研究仅仅当作职业,视其为谋生的手段,不能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要努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坚定执着、把职业当事业的献身精神,尤其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和青年学者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学术水平,切实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和重任,使马克思主义的教学、研究和宣传后继有人,可持续发展。

(李家珉)

来源:《社联通讯》(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