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正文

亚信峰会:亚洲地区的多边安全论坛

发布日期:2014-06-10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专题学术研讨会综述

    2014年5月29日,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亚信峰会:亚洲地区的多边安全论坛》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研讨会由上海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举办,研讨的主题围绕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相关主题以及亚信峰会在地区多边安全框架发展中的作用等展开。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杨烨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上海市社联、华东师大、上海社科院、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大学、上海政法学院、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译文出版社等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讨论会。会议主要针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对亚信峰会性质与意义的判断。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以下观点:(1)亚信是一个先天不足的非政治的国际会议机制。亚信峰会的召开仅有中、哈等国给予了局部的重视和关注。亚信会议最终来说还是论坛性质的,是非政治的。同时,这一机制的效率仍然低下,内部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2)亚洲本身是高度碎片化的,从来不存在统一的亚洲和统一的亚洲性。(3)对美国的判断存在误区,国内盛行的说法是美国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衰落期,另一种实际是,国内少数学者在讨论今天的美国是否处于世界帝国的初级阶段。(4)对于亚洲安全秩序的构建,国内表现得过于强势、进取,但在价值体系上还没有提出一种新的东西并产生对外界的吸引力。实际上,当下的问题是在美国帝国有所收缩的时候防止国际体系出乱而联合自保,而不是要挑战现有的国际秩序。(5)亚信峰会发挥了中国外交主场的作用,中国成功地传递了自己的声音,中国因素、亚洲局势,以及美国重返亚太促成了中国高度重视这个平台。
    二、新安全观的提出及其解读。关于新安全观是否存在,新在那里,以及新安全观的性质等问题,各位学者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并提出了以下观点。(1)亚洲新安全观是非排他的,不针对第三方的。目前,对于新安全观的表述有媒体夸大的成分在里面。(2)新安全观的内涵有待完善。这个新安全观只是一个名词、概念,内容还有待发掘,中国政府提出后需要学者加以完善。(3)新安全观和中国新意识形态表述是相通的。(4)新安全观在机制上和操作层面上如何落实是今后要考虑的问题。安全危机依靠亚信这个平台能够解决到什么程度,今后尚存在疑问。中国担任轮值国这两年期间,有什么可行的举措也值得我们思考。(5)提出亚洲新安全观这个概念,对中国有积极意义,亚洲范围内中国有可能起主导的力量。
    三、亚信峰会与中国的选择。针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也表达了各自的看法。(1)西方媒体把中俄签署的协议和亚信会议联合起来看并对其进行了渲染。而我们认为中国领导人则主要从战略角度出发,才有了联合声明。(2)我们的作法做实了和美国的对抗,从认知角度上来说是不利的。因为当前的中国角色变化了,经济体量和影响力都扩大了,中国的一举一动都受到更大的关注,此时的政治表态应该表现出更多的刚柔并济和自我克制。(3)关于亚信峰会的基本评价,从学者角度来说没必要判断其有没有用,中国应该在会后提出有效的建议,在议程设置、路线图设计等方面做出贡献。(4)中国和俄罗斯搞地缘政治以及西进是目前的好选择,中俄不能结盟,一旦结盟则不可控。(5)中国在亚信峰会上讲主场外交,这一点值得思考。我们应该内紧外松,通过程序设计、议程设计来推进外交,而不是通过举办会议就能解决一切问题。(6)关于美国衰落的问题,从绝对国力来说,美国并没有衰落。从长期趋势看呈相对衰落态势。但并不意味着别国有挑战美国的资本。
    四、关于研究方法的探讨。(1)除了重视外交手段和外交策略之外,还需关注结构性的变化。亚信背后,除了体量上的差别,更多是结构和性质上的变化,从结构性特征的分析出发,反过来再去看外交策略更合理。(2)把历史眼光放长远一点,受制于更大的结构性的变化。中国可能试图对外推行的体系的性质是什么?如果不能回应结构特征,光从国与国之间寻找解决方法,是比较悲观的。(3)中国现在自己是什么样的个体,试图传达复制什么样的概念仍是模糊的。亚信提出的概念是相对空的。学者的研究可以考虑领导人政策,但也更应该从意识形态等更高层次去研究问题。(4)从后现代观点看,当我们在反对某个体系的时候,说明你先认同了某个体系的存在。但目前我们的自我建构能力很差。我们可以借鉴三个三个世界的观点,从这一主题下来讨论,分别按时间跨度、国家性质、以及中国内部区域三个标准来划分三个世界。(5)中国学界最大的问题是国际问题和国内问题的研究是分离的,今后的研究应更加强调体系性。

 

 

( 上海市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  秘书处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