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日期:2014-07-18

 

 课题首先介绍了构建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背景。“社会建设”的概念出现于我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自2011年“十二五”开局之年以来,上海坚持“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主线,积极探索现代国际化大都市的社会建设新路,取得了较为明显的进展。在当今宏观经济日趋复杂,城市转型日益加快,社会阶层不断分化,人口格局深刻调整的社会环境下,社会矛盾和潜在风险因子互错交织,上海新一轮社会建设将面临更大压力和挑战。因此,迫切要求上海高度重视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上海社会转型平稳、深入地推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建设与管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必须通过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构建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举措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同时,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体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传统社会建设的理念和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变迁的节奏,要求上海积极利用国家加快社会建设与整体改革的有利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新需求,借鉴国内外社会建设相关经验,加强社会领域的系统设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快社会建设步伐,构建现代社会体制,整体推进社会建设。近年来,上海更加注重城市转型特点,更加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更加注重包容性发展,更加注重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使民生进一步改善,保障进一步健全,治理进一步完善,社会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但同时,由于上海正处于城市转型的关键期和社会矛盾高发期,一些社会问题还比较突出。上海社会建设的新特点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不断优化、社会管理创新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等三大成就以及物价和房价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新二元结构”问题仍未缓解、社会稳定问题依旧突出、社会诚信问题亟需关注、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突出等五大问题。
在更趋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下,为了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有关社会建设的新要求,上海社会建设要从积极防范、应对社会风险的角度出发,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完善面向全体常住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积极构建主体多元、灵活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聚焦物价上涨、公共安全、人口管理等短期内较为突出的问题,加大治理力度。同时,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将短期应对措施与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注重“防治并举”,不断完善社会建设的体制机制框架,确保民生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社会矛盾得到有序治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取得新的进展。具体来讲,主要涵盖以下四点要求。第一,上海社会建设应立足于制度完善,加快创新,确保社会建设框架进一步健全。第二,上海社会建设需要聚焦社会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第三,上海社会建设需要围绕社会需求,确保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第四,应当建立适应上海社会建设新形势的评价体系,并通过社会建设指数的计算分析以及与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社会建设指数的比较,对上海推进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社会建设水平进行阶段性科学评估。从而引导政府将工作重心更多转移到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社会管理上来,并提高上海市民参与社会建设与治理的积极性,整体推进上海社会建设。这也正是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标。
课题第二部分主要是构建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宗旨与原则。课题第三部分为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结构与指数计算。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于一个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社会建设评价体系,一个以提高上海社会建设治理水平,上海人民共享社会和谐成果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这一功能定位,既突出了今后几年上海发布“社会建设指数”的国际水平,即走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社会建设指数”,又突出了研究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目标:(1)以满足市民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本,并贯穿整个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之中,渗透于社会建设指数的方方面面;(2)社会建设程度的提高,也是为了给城市市民提供安居乐业的人居环境,因此,我们将“社会建设水平”转换成“市民享受社会生态环境”,(在评价维度中专设了“社会环境”;换言之,市民能否享受到良好社会生态环境,实际上也是对社会建设程度的最好评价;(3)社会建设环境不仅是市民享受的对象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感染市民、影响市民、提升市民文明素质的社会建设氛围、社会生态环境;(4)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关注并内含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环境,但它不能简单地把社会管理等同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一个方面,是对社会建设中“软”、“硬”件的管理。因此,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评价维度。
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功能是:(1)客观描述、反映上海社会建设的特质。“社会建设指数”以“指标集约化”方式揭示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过程中,社会形态、社会功能、社会素质的内在的有机统一。为此,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架构要有助于对三者内在有机统一关系的反映。在构建过程中应当尽量做到:一是在选择指标的过程中,基本上选结果性(成果性)、绩效性指标,而不选目标性、工作性指标,以保证“客观”描述对象;二是由于城市社会形态、社会功能、社会素质的统一是在互渗、互补、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互渗、互补。(2)客观描述、反映上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走势。一是全面系统的构建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二是每一指标、指数的数据可采集、具有连续性,以便客观反映不同指数的变化,可作纵向比较;所以,本课题将搜集近五年来上海社会建设相关数据,从近五年上海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环境数据的变化,发现上海社会建设的水平和走势。(3)引导上海社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一是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的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指标,从不同的范围、不同的层面引导着社会建设新的目标追求;二是从上海社会建设指数对上海社会建设特质、水平与走势的客观描述与反映中,我们可看到社会建设已取得的成果和不足,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社会建设;三是上海在与31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新加坡、韩国,香港等国家与地区社会建设指数水平的比较中,发现差距,以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社会建设的成果,转化为促进上海社会建设的精神动力。上海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由四个一级指标构成:“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社会环境”;在一级指标下共设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36个二级指标。
最后,课题将上海与31个省市自治区在社会建设指数、社会保障指数、社会服务指数、社会管理指数、社会环境指数等作了比较研究。
上海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