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上海市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落实育人价值现状调研

发布日期:2014-07-18

 

2013年4月,市教师学研究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价值落实现状调查”活动,为保证调查活动的真实性,调查以无记名网上问卷调查为主,结合个别访谈的形式,选择了16个区(县)有代表性的初、高中各类型的96所学校为调查样本,共回收教师问卷1082份,高中学生问卷1586份、初中学生问卷2142份。经过对答卷内容进行了认真的统计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一、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主要成效

1.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师生较普遍的认同

图一: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学习对学生成长和成才的影响

 

(高中学生)                           (初中学生) 

从上图看出,在“你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学习对你的成长和成才的影响:回答有“积极作用和一定作用”的学生初、高中分别占86.13%和90.53%,高中比例比初中有所上升,反映了学科教学育人的功能得到了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图二:初高中学生对中学政治课喜欢程度调查统计图(5级为非常喜欢)

 

 

 

 

 

 

 

 

这一问题也从对学生“你对政治课态度”这一问题回答中得到印证,学生中回答“①非常喜欢”和“②比较喜欢”的初、高中分别占77%和74%,师生对学科教学的认同比例比较接近,占到绝对多数。

 图三:1.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可程度   2. 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的作

 

 

 

 

 

 

 

 

 

 

 

从图三(1)看出: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持“认同”观点的占81,89%,认为学科教学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有积极作用和一定作用的占92.67%,两组数据表明: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中学政治教师的较广泛认同。

 

2.想政治(品德)课程育人目标的定位比较恰当

 

图四:初高中政治教师对学科给学生主要帮助的看法排序

选项

平均综合得分

排序

B、学习做人的道理

3.3

1

C、提高社会参与能力

2.4

A、学习更多的知识

2.1

D、顺利通过升学考试

1

 

在“你认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给学生的主要帮助是什么?”这一有关课程定位的问题中,我们设置了“A.学习更多的知识”、“B.学习做人的道理”、“C.提高社会参与能力”、“D.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初、高中教师选择结果的统计见上图。从统计情况看,教师总体认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在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学习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这与课程的内容目标的定位基本一致。

图五:初高中学生对中学政治课对自身成长作用情况调查统计图

 

 

 

 

 

 

 

 

 

与教师问卷保持一致,我们在学生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了“你认为学习政治课给你以最大帮助的是什么?”,初中学生在“①能学到更多的知识”、“②学习做人的道理”、“③促进能力的发展”三个选项中选择比例分别是26%、60%、7%,高中学生分别为39%、32%、18% ,可见,中学生也基本认同思想政治学科特有的德育功能。

我们可以从以上调查结果知道,师生普遍感到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学习,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较大作用,特别是在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方面,对学生“三观”的教育及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也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发挥了育人主阵地的作用。

图六: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排序(高中

选项

平均综合得分

排序

B、公民意识(道德、法制观念等)

3.4

A、国家观念

3.1

C、理想信念

2.5

D、文化认同感

1.9

E、生命意识

1.5

 

图七:思想政治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内容排序(初中)

选项

平均综合得分

排序

A、爱国情感

3.7

B、道德、法律观念

3.4

C、人生理想

2.6

D、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自豪感

2

E、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意识

1.8

 

从上图看出:在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层面,由于内容安排的差异,初、高中学生的具体目标选择有一定的差异性,但在关键问题上又表现出一致性,与课程育人的目标基本一致,如:都将公民意识、国家观念、理想信念等排在靠前的位置,也表明,思想政治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定位是恰当的,与学生的实际是相吻合的,这样的目标更容易得到较好地落实。

 

3.回归生活的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的健康发展

 

图八: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程度(教师) 课程内容与生活联系程度(学生)   

     

 

 

 

 

 

 

 

 

从上图看出: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注重向生活的回归,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紧密,教师持“紧密联系”和“有一定联系”观点的占总人数96.03%,学生持这一观点的比例的占总人数的88.05%,两者基本一致。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课程,学生感到熟悉,容易激发学习的兴趣,课程内容的育人目标能易于落实。

 

图九:初、高中教师对本学科最具优势的育人内容选择情况统计图

 

 

 

 

 

 

 

 

 

 

 

 

 

从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学习内容看,初中侧重于基本道德、法制、国情、国策教育,高中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经济、政治、哲学领域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总体上能够支撑学生精神和德性的成长,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问题8“你认为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最具育人优势的内容是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观点 ②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和能力 ③系统的、辩证的思维方法 ④健康、科学的人生态度 ⑤其他 ”的统计看(见图五),初、高中教师中认同度最高的“④健康科学的人生态度”,比例分别为68.4%、34.7%,其余依次是“③系统地、辩证的思维方法”、“②社会生活的基本常识和能力”等,特别是高中教师对①②③选项选择,明显高于初中教师,充分体现了初中课程以思想品德培养为主要目标,高中课程逐渐增加知识教育、思维方法和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要求的课程体系特点。学科教师对本题的回答基本上认同学科内容在帮助学生健康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适应社会生活需要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

 

图十:学生认为政治课对自身道德品质形成作用调查情况统计图

          (初中学生)                        (高中学生)

 

 

 

 

 

 

 

 

 

在对学生的相关问卷调查中,学生在“比较其他课程,政治课学习对你的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的问题回答中,基本以持肯定态度为主,选择有“①较大积极作用”和“②有一定积极作用”的初、高中学生比例分别达到45%、43%和31%、48%,选择①②选项的初、高中学生合计均超过80%以上,选择“③作用不大”和“④没有作用”的负面评价者占极少数。从师生对相关问题的回答分析,课程学习内容总体上是符合学生健康发展需要的,与学生生活联系较紧,对学生品德形成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4.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育人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教师的育人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科育人的实际效果。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专业素养和能力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育人效果持续提高。

图十一:学科教学的出发点          图十二:学科教学中首要关注的环节

 

 

 

 

 

 

 

 

 

 

 

 

(1)“以学定教”的目标育人意识普遍增强

对图十一、十二统计分析看出,有70.06%的教师认为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有41.31%的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要关注的环节应该是“制定教学目标”,表明,经历多年的二期课改实践,教师的教学理念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从关注知识、关注教材走向关注学生的成长,教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生本“意识普遍增强,注重教学目标的选择、确立。在教学中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体验,知识学习已经不是唯一的目标,知识逻辑的建构、思维品质培养、价值观念的形成成为学科教学最根本的目标追求。 

(2)策略灵活,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自我教育

 

图十三:初、高中教师认为对学生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的选择调查情况统计图

 

 

 

 

 

 

 

 

 

比较传统教学,目前学科教师大多注重教学情景的创设、典型案例的运用,采用一讲到底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数量不断减少。图表13“你的教学生涯中,对学生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 ①有主题的真实的典型案例自主讨论 ②令人感动的真实人物事件的感召 ③创设的情境中的学生自主辨析和实践  ④教师有理有据逻辑清晰的讲解  ⑤其他 ”的调查结果统计:教师中较多的选择了“③”和“①”选项,占75%左右。表明教师普遍重视课堂学习方式的改善,“自主辨析、自主讨论、实践探究”有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

图十四:学生喜欢的政治课教学形式排序  

选项

平均综合得分

排序

B、社会观察和社会调查

2.5

A、课堂讨论

2.4

C、演讲辩论

1.6

D、合作探究活动

1.6

 

从图十四看出,学生普遍喜欢社会实践、课堂讨论等活动类的教学形式,这也从一定层面印证了相关观点。

 

(二)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育人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识有待提高,育人信念需要进一步增强

图十五:对课程内容中育人道理、观点的看法(教师) 

 

 

 

 

 

 

 

 

 

 

 

 

 

 

在对课程内容的育人观点的认识方面,尚有37.25%的教师回答“相信但很难做到”,甚至有0.74%的教师回答“不相信”,有5.91%的教师“有点相信”,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在中学思想政治、思想品德课程育人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解决“知、信、行”的脱节问题,实现三者的转化与统一,教师作为育人者,自己都不信或信了却认为难行,这样的育人认识与信念无法保证学科育人目标的实现,这些情况反映出部分师生对学科育人价值的认同感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学科育人价值意识、学科信念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课程内容还需要不断适应学科育人的要求

图十六:学生不太喜欢或很不喜欢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的最主要原因 

(初中学生)                       (高中学生)

 

 

 

 

 

 

 

 

 

 

 

 

 

从调查结果分析中我们看到,在学生不喜欢政治课的原因中,教材原因成为首要原因,这部分学生认为教材内容枯燥(初中55.05%,高中63.62%)。学生对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纯理论知识内容认同度不高,多数同学认为:“培养学生健康科学人生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容更有育人价值,需要关注;调查中我们还注意到:初、高中学生对“政治课学习中最感兴趣的部分内容”中,有近30%左右的同学选择“心理品质教育”,重点中学、城区学校的选择比例更高,反映出在当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学生成长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日益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科学习内容进行调整完善,加强对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教育。此外,部分高中师生认为“哲学常识”的内容对无论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还是对人生的发展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因为课程计划的原因,学生对在高三年级开设的“哲学常识”内容的学习效果还不是尽如人意,期望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加强课程评价与管理,强化“哲学常识”内容的教学。

3.学科育人的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图十七:初、高教师对中学政治育人价值实现矛盾问题调查情况统计图

 

 

 

 

 

 

 

 

图十七设计的问题是 “你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实现育人价值碰到的最大矛盾是:①教材内容和教学时间的矛盾 ②教材观点和社会实际的矛盾 ③升学压力和素质培养的矛盾 ④教学内容和学生兴趣的矛盾 ⑤其他”。从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统计看出,无论初、高中教师,选择“②”和“③”选项排在前两位。教师普遍反映的两大矛盾真实地反映了社会“大环境”和学校教育“小环境”对学科育人价值实现的具体影响。

图十八:初、高中教师对学生学科素养培育最不利因素选择调查情况统计图

 

 

 

 

 

 

 

 

图十八的问题:“你认为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培育的最不利因素是 ①社会环境 ②家庭氛围 ③升学压力 ④教师素质 ⑤其他”。从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在影响和制约学科育人价值提高的诸多方面因素中,社会环境和升学压力排已经成为制约学生学科素养培育的最不利因素。不难看出,提升学科育人价值单靠教师个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不断改善教育的整体环境,从而有利于课程育人价值目标的实现。

4.教师在育人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表明,在“二期课改”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品德)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的中学政治教师一般都具有本学科的专业背景,具有成为一名合格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但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部分教师的基本理论不够扎实;对学科教学规律研究不够;对学生情感不深,敬业精神需要提升,个别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偏差,等等。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队伍的现状,对满足学生德性发展持续产生积极影响作用的要求,还是有一定的差距。这也直接影响着学科育人的实效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