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市科社学会举办“上海经济转型发展与城市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4-01-15

        第七届学会学术活动月期间,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生产力学会、普陀区委党校与市委党校经济学部联合举办“上海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市高校、党校、政府研究机构和媒体的领导学者参加了主题研讨。上海科社学会副会长吴解生和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王志平主持了研讨。

       上海科社学会会长夏军认为,党中央从十七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到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是巨大进步,作为基本国策,生态文明是衡量经济发展成败的重要标志和基本保证。当前人民群众对日益严重的生态恶化的容忍达到了极限,产生了普遍焦虑,治理城市环境污染成了民生的大问题。如何从思想认识和体制、机制上落实党的十八大的战略部署,以人为本,处理好经济成功转型和避免生态破坏的关系及其关键切入点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 

        普陀党校常务副校长蔡建勇和忻霞芬副教授认为,普陀区委在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以及市委关于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要求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有效探索。长风生态商务区作为全市唯一以生态命名的园区,在打造生态商贸科技示范园区过程中努力转型:成功推进了传统物流、苏州河沿岸厂区、化工工业、城郊结合死角向平台经济、商务旅游、现代科技、城市辅城商贸中心转型,形成了低耗高效、环保节能、生态服务环境,推进了传承历史、景观旅游、建筑、人文资源集聚的多元发展、高端商务的新型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生态园区建设,积聚了融入全局的后发优势。

        市委党校刘志广认为:上海经济发展资源有限,城市规模包括人口密度快速扩张压缩了生态承载空间,地表水污染、碳排放总量居世界大城市前列、产业布局不合理(特别是沿江、沿海把钢铁和重化工业作为支柱产业,都是耗能高、排放高企业)。同时地方政府治理存在缺位,体制机制不协调、监管技术和能力不匹配,无法对全部企业实行有效的环保监督管理。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落实市政府十二五规划,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和优化绿色转型的考核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特别加强崇明生态岛建设的配套措施。 

        上海科社学会副会长吴解生认为,党中央对上海“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建设”和自贸区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为经济转型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指明了方向,为上海未来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处于城乡一体化、信息化、后工业化发展的特大城市,面临诸如高楼大火、液氨泄漏、禽流感、毒馒头、浦江死猪、盛夏高温、台风暴雨、空气雾霾一系列天灾人祸 ,招致人们对城市生态危机爆发的深深忧患。城市的环境和食品安全、城市基础设施保障和科学管理,与人民追求小康和更美好的生活的期待有很大距离。如何将城市生态文明融入城市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坚持市委提出的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结构优化导向,保护生态环境的导向,保障民生改善优先导向,市场化法制化导向,四者同时推进的统筹兼顾和有机结合,在科学规划、法规制度执法、信息公开、控制人口扩张和资源消耗、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环保投入、社会参与多元治理等方面转变观念,加大探索力度和执行力度。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姜永坤认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的严重挑战,一次严重的台风或者雾霾就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浙江余姚市受台风菲特袭击全城被淹,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巨大,教训惨痛。环境的污染,直接影响高端人才的集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转型的功能定位。上海要建设成自贸区、真正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的枢纽,必定是生态宜居城市。目前各区是同质化建设,高楼林立,城市80%的Pm2.5是城市自身各种污染废气、尾气、空调排放形成,绿地景观功能无法产生净化空气和降低气温的生态效应。转型发展和创新驱动的模式和路径没有权威系统,需要新思想、新理念和新制度的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沈玉芳教授认为,当前区域规划和城镇群规划发展不平衡,粗放式发展引起一系列环境问题、建设性破坏较多,产生了城市的霾、堵、热、涝、传染等病。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国际上提出城市精明增长和低碳排放的新思想、新概念,这同样为上海实施经济转型和生态建设的战略提供了可参考的思路,需要立法确定“城市增长的边界”,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依靠法规制度和技术创新,建立低碳城市,建立低碳产业系统、实施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调整和优化城区发展规划,有效控制城区间高耗能、低密度、功能重复的无序扩张,实施分类导向和限制发展的强制政策条例,推进低碳社区建设,建设街区公园、城区生态公园、城市森林,推动产业和城镇化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上海师范大学高惠珠教授认为,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问题引起群众集体上访的事件层出不穷,突显了弱势群体环境利益公平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老弱病残群体因空气雾霾、水质污染发病及死亡率均高,成为“生态难民”。经济建设必须贯彻实施生态发展“生存优先、公平正义、差别补偿”的三个原则,建立起市场经济导向的“谁污染、谁治理、谁补偿”的法规制度,确保环境正义。
       《探索与争鸣》杂志社秦维宪认为,城市建设过程中人为破坏生态的现象十分严重,人为的生态危机对人的信仰摧毁危害更大。《文汇报》史煦光认为,生态建设必须确保老百姓的知情权、参与管理权。市委党校徐根兴教授认为,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必须遵循科学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依法办事。
        上海生产力学会会长周瑞金认为,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国已进入了新的历史转折期,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彰显了党中央建设生态文明的巨大决心。即将召开的三中全会就是要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解决发展适度和确保人民美好幸福,规划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方向,作出关系全局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关键涉及人口、资源和新技术,要通过进一步改革开放,协调关系、营造氛围,实现生态美观、生产美化、生活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