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分化与整合: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取向---林尚立

发布日期:2004-11-19

在中国政治架构中,统一战线,不仅是政党领导的重要组成部份,而且也是国家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就前者而言,关系到党的领导与执政;就后者而言,关系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所以,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来说,统一战线的发展,具有十分深刻的政治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社会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化,对新时期统一战线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在这样形势下,如何适应社会的变化与发展,从巩固党的执政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高度来推进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就成为新时期统一战线面临的重要战略问题。

一、社会结构变化及其政治含义

在新中国的社会发展中,社会结构发展经历了集中组织化和多元分化的两个发展过程。前者的基础是政治与行政的集中;后者的基础是市场的发展。这两种社会结构反差很大,因而,社会结构从前一种形态向后一种形态转变,必然在政治上层建筑引发新的发展要求。

现代化的成长,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引发社会的多元分化。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由于我们传统体制下的社会结构是集中化、一元化的社会结构,所以,这种多元分化所引发的社会变迁比较迅速,使得政治体系一时无法跟上。但是,面对客观存在的社会运动规律,任何政治体系都不能回避,否则,就失去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变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个体化发展。社会个体化,主要相对于传统体制下的社会单位化而言,其本质是社会成员的社会存在逐渐从作为单位人的存在,转向作为独立的社会人的存在,从而使得社会成员的个体日益成为社会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从根本上讲,社会个体化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的,具体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市场经济体制代替计划经济体制,使得传统单体体制失去了制度保障,于是传统社会组织方式的内在逻辑无法得以继续演绎。这个逻辑是:个人纳入组织,组织以政党为核心。二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资源配置体系和产权结构的变化,使得社会个体不仅可以通过市场获得生存和发展的资源,而且可以拥有纯粹的个人资本。由此可见,社会的个体化实际上包括两个层面:一是社会个体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二是社会结构日益分化为以个体为单位的结构形式。

(二)社会分层化发展。社会个体化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分层化发展。因为,社会个体化发展所带来的个体发展的多样性,必然会打破传统的阶级阶层结构,形成更为丰富的社会分层。在这其中,原有的社会阶级与阶层必然随着社会利益分化而出现分层化发展,如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分化;而另一方,新的社会力量所构成的社会阶层,如私营业主,则使整个社会的阶层结构更加丰富。社会分层化发展,将深刻改变社会的基本关系与社会利益结构。在这变化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与冲突必然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与利益结构的出现而出现,从而给社会的协调与整合带来新的要求。

(三)社会多样化发展。相对于横向的社会分层化发展来说,社会多样化发展则体现为社会的纵向分化。实际上,社会分层化与社会多样化发展是互为因果的。社会多样化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发展。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社会多样化发展使社会发展进入持续的结构分化和变迁的发展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的发育和成长将体现为许多新的组织、新的阶层、新的集团、新的行业的不断涌现。对于个人来说,社会多样化发展则使得个人在社会中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同时也有可能扮演更多重的社会角色。

社会结构多元分化的最直接效果是:政治领域与社会领域高度统一的传统格局正逐渐被两个领域的逐渐分离所代替;个人高度依赖组织与权威的格局正逐渐被个人日益自主地安排自己生活和生产的格局所代替。应该看到,这种格局是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出现的,因而,这种多元分化的外在体制规范力量是相当小的,这就使得这种多元分化带有比较强的分散性,即各种分化的主体都是按照自己的逻辑与要求展开的。所以,面对新的格局,不论政党还是国家,都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即如何重新协调与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种协调的内在本质就是:如何将日益独立出去的社会力量纳入一个新的结构体系,以及如何使日益个体化和分散化的社会获得新的整合。对于党和国家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现成的政治和制度基础就是统一战线。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战略意义

关于统一战线,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总纲中作了如下表述:“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必须依靠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从这个表述可以看出,在中国,统一战线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其一、领导执政方略,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领导与执政方略;其二、社会基本结构,即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形成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结构;其三、基本政治制度,即聚合各社会先进力量,容纳社会广泛参与国家管理的基本政治制度,这其中不仅包括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而且包括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由此可见,不论从何种角度讲,统一战线对中国的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统一战线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决定着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尤其是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在对新时期统一战线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也充分衬托出了统一战线对党在新时期巩固执政基础,全面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的战略价值。理论与实践表明,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整合中国社会各个力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政治法宝,因而,社会结构越是分化,社会各种力量越是活跃,党的领导与执政越是需要统一战线。对于新时期党的领导与执政来说,统一战线具有以下三大战略意义:

(一)整合社会、巩固基础。对于执政党来说,国家的统一、社会的整合是有效执政的首要基础,也是领导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整体质量与水平还不高,国家与社会整合的社会、制度与文化基础都还有待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在这样的条件下,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分化往往会对国家与社会形成深刻的政治冲击。于是,作为中国社会核心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就必然面临一个基本的政治任务,即如何应现代化发展的趋势而动,既能顺应社会结构的分化,又能保持社会的整合与国家的统一。显然,全面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使其在新时期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战略选择。

(二)扩大参与、促进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全面迈向小康社会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在社会结构不断分化的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关键之一就是如何通过有效的制度建设,扩大各社会阶层、团体参政议政的途径与空间。有效地扩大这种参与的途径与空间,能有效释放从新的社会与经济力量不断积聚起来的政治参与,从而有效化解现代化发展所形成的政治动员对党和国家形成强大的政治压力。统一战线作为一种国家基本制度在这方面有很大的政治优势与制度优势,能直接促进参与的扩大和参与质量的提高。

(三)强化协商、建设文明。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分化,必然会形成多元的利益结构以及多元的利益要求。在民主共和的政治架构下,这种多元分化很自然地会形成政治竞争的要求。然而,这种竞争性的政治,不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内在选择。这样,中国的政治建设和发展就面临一个基本任务:如何在多元的利益结构基础上确立和发展具有高度协调性与容纳性的政治形态。为此,我们必须发展现有的政治形态,使其从原先的统合政治走向协商政治。统一战线是建立协商政治的重要政治基础与制度基础。协商政治应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与领导的重要制度选择,成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取向和价值取向。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建设取向

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有很大的发展,并取得了十分积极的成果。然而,深刻的社会发展与变化,要求统一战线在新的世纪,必须有更大的发展,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力量。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与目标决定了新时期统一战线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凝聚社会力量,完善协商政治,巩固执政基础,提高领导能力,保证社会团结,实现国家统一。围绕着这个核心任务,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建设应围绕着以下几方面的取向展开:

(一)在制度和组织上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提高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与优势。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与执政来说,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基础。从政治制度来看,中国共产党要增强这方面的政治基础,一方面必须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另一方面必须增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统一战线的政治架构下,如果只有共产党自身的发展,而没有民主党派的相应发展,党的领导能力与执政水平的提高必然是不完整的,也必然是有限的。民主党派发展的关键是:在组织上,全面提高民主党派的组织水平与队伍结构;在政治上,充分尊重民主党派依法拥有的政治自由与组织独立;在制度上,全面完善民主党派政治参与与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

(二)开拓统一战线空间,增强统一战线工作的社会影响。从执政角度讲,统一战线是党沟通社会与整合社会的重要政治和制度途径。社会的独立与自主,在给统一战线提出新的挑战的同时,也给统一战线提供了新的空间。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应从开拓统一战线新空间出发,来应对统一战线面临的新挑战。在目前条件下,拓展统一战线的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在范围上,突破传统的工作对象,加强与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和新社会阶层的联系;在层次上,应从战略上重视党在基层社会领域的统战工作。这两方面的共同取向是:在增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政治性和政治影响力的同时,从战略上重视统一战线工作的社会性和社会影响力。

(三)进一步提高政治协商的制度建设,使政治协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目标下,政治协商制度的建设与完善,应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政治的高度来认识。因而,这种建设不仅仅为统一战线建设而建设,它更重要的是要建设一种以人民民主为原则,以协商民主为架构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此,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不仅要从统一战线的内在要求出发,而且从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出发,走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建设道路。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新时期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关键在于制度的创新与制度的完善。

(四)提高民主党派联系相关社会力量、增强协调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能力。在国家与社会日益分化,社会自主性日益增强的大趋势下,民主党派的地位与作为,不仅要看其参政议政的能力和水平,而且要看其联系和整合社会的能力与水平。换句话说,在未来的发展中,民主党派的实际地位不仅看其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且看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此,要努力提高民主党派联系相关社会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扩大服务与参与社会的空间,从而增强协调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综合能力。

(五)加强统一战线的理论研究,提高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江泽民指出:“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因而,统一战线的建设和发展,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统一战线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一战线本身的理论建设和发展;二是统一战线涉及领域的理论建设与发展,这其中包括政党理论、宗教理论、民族理论与阶级阶层理论等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在理论上解决党派、宗教、民族与阶级阶层等方面的问题,那也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统一战线本身的理论基础。所以,统一战线理论的建设和发展必须走出统战本身,在更大的理论平台上研究和认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总之,在社会结构分化的条件下,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与政治意义在不断增强,把握好统一战线,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与国家的发展。不论从执政的角度讲,还是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角度讲,中国政治建设与政党建设,都必须有效地开发统一战线所具有的政治协商的功能,并使其全面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全面确立协商民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通过发展协商民主来增强统一战线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应是统一战线应对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的重要战略选择。

 (林尚立: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本文由上海市政治学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