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徐桂华

发布日期:2004-11-19

十六大提出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是推动党的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举措,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在按照中央的要求,全党正在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对于提高全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时代和实践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研究和解决新问题,提出和探索新结论的新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同时,更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的行动指南。

社会保障工作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根本利益,事关国家改革、发展与稳定。对社会保障工作最有发言权的是广大人民群众,最有切身体会的是广大人民群众。

结合工作实际,我们深刻体会到:只有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在实践中自觉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勇于探索,勇于实践,才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发挥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才能不断开创社会保障工作的新局面,也才能更好地维护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学习“三个代表”,关键在于实践“三个”代表,拿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可操作性的措施,才是我们的工作永远向前的动力所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社会保障工作,依然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和很多的难点。这些压力与前几年有所不同,已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棘手。如,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构建起与离土农民相适应的保障制度?在劳动力城乡间、地区间流动就业日益频繁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转移、衔接各项社会保险关系,使他们无论走到哪保障就跟到哪、就接到哪?在老龄化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未雨绸缪地编织起更加稳固、更加牢靠的社会安全网等等。

要切实地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社会保障工作中得到真正的实践。 

一、要以信息化的手段管理和服务劳动者,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认为,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的要素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结合社会保障工作,可以作为切入点的有:

(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电子化”的社会保障管理信息网络系统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运行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因此,适应“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要求,在对“社会人”实施社会化管理的过程中,就要求其所有系统和网络,必须以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为支撑。在社会保障的各个条线内部实现上下联网连线,推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并探索实现对人一生状态的动态管理和过程控制。也即实现对每一个具体的社会人”“记录一生、服务一生、管理一生、受益一生的功能要求,将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落实于人的每一个具体状态,贯穿于人生过程的始终,并准确反映劳动保障的宏观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还要以“电算化”为手段,建设强大的基金征缴、支付、管理、运行的管理控制系统,确保基金的绝对安全和基金使用的及时方便。

(二)以“六个一”为媒介,构建广泛与社会人对话的新渠道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民的管理应该尽可能多层次、多形态,做到“扁平化”。在这方面,上海劳动保障系统开创了“六个一”的服务方式,实现政府与市民的对话。所谓“六个一”,即:以一份免费发放的《劳动保障报》以及设置在各居委社区的3500多个劳动保障信息栏,及时向市民传递最新的劳动保障信息;以一个劳动保障服务网,使市民可以全天候、全方位了解劳动保障信息,接受劳动保障网上服务,为实行“电子政务”打下良好基础;以365天、24小时服务的劳动保障电话咨询中心,实现政府与市民之间最便捷、最廉价的双向交流;以一套通俗易懂的劳动保障宣传资料,用最 “白话”的方式向市民解读劳动保障政策法规;以近300个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使市民不出社区就可以办理与劳动保障相关的事务;以一支3500多人的就业援助员队伍,实现劳动保障管理服务网络向社区居委的第四级延伸。

(三)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全面提升职业技能

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是劳动者,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等的发展,技术、知识和人力资本将取代劳动与货币而成为价值的主要源泉。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也将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在提高职业技能方面,以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工作。如对于青年求职者,要贯彻职业见习计划,切实提高其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经历、敬业精神在内的综合职业素质;对于大专以上在读学生,通过推行“双证书”(即高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注重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对于高技能人才,通过组建技师进修服务中心,为其创造进一步提升技能的条件;对于有志于创业的4050人员,主要通过开业指导和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对于传统产业中的现有劳动者,主要进行新技能培训,推动其顺利转岗,防止在调整中再出现新的规模性失业问题。通过对不同的人群设计不同的培训重点,可以有效地将本市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的战略落到实处。

二、要以积极的保障政策倡导先进理念,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

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这一论述表明,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与文化扶持、文化改造和文化批判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文化层次的提升,才能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从而也才能达到发展先进文化的目的。

结合社会保障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坚持学习人民、尊重人民的同时,还应注意引导人民、带领人民。

在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有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一时还没有转过来,“等、靠、要”的思想也大量存在,应该说有这样的思想也不是这些人的过错,但计划经济下吃大锅饭、凡事都找单位的思想必须要根除掉,这就需要我们在政策的制定上进行适当的引导并加强宣传,通过政府适当而积极的工作,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并倡导新的社会风气。

如上海在失业保险的政策制定上,实行缴费越长领取时间越长,并对不领取的期限给予保留的办法,这样失业人员也就会更加积极地寻找工作而不是等着吃完政府的失业保险金后再去寻找工作;同时在失业保险金的领取上,对于那些自我创业的失业人员还允许他们一次性领取剩余的失业保险金,以增加他们的创业、开业资金。这些措施的实行,始终坚持了市场化的取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和提高,体现上海“城市精神”的劳动者自主就业、自我创业的氛围也正在形成。

在新近召开的全国再就业工作座谈会上,中央领导要求,各地方要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和引导下岗失业人员树立自主创业、灵活择业、竞争就业的新观念,表彰自强不息、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

这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带领人民努力创造出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领导者、建设者和传播者,为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而不懈努力。 

三、要坚持把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贯穿于社会保障工作的一切方面,切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的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

社会保障部门是代表党和政府服务群众,为民分忧解难的重要职能部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能否真正从人民公仆意识的本位出发,能否坚持“以民为本”,确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质量,是我们社会保障工作的基点。

(一)“以民为本”,构筑和发展社会保障体系

在上海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了从社会保障要覆盖市民的各种困难状态的要求出发,以“以民为本”为核心理念,使社会保障能贯穿所有劳动者的一生,使其在患病、年老、失业、丧劳、家庭生活困难时都能得到稳定的基本保障,并构筑起了社会保险、就业保障、政府救助、社会帮困四大体系,有效支撑了“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为确保上海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大局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主体日益多样,自由职业者、灵活就业者不断增加,为此,应该为以个人自我经营和自我雇用的人员,提供与在单位工作的人员以平等的投保机会,将保障的受益范围从在职职工扩展到所有从业人员,从而真正构建起独立于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使每个市民都能时时处处获得机会均沽、利益共享的基本保障。使从业人员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在公有单位还是非公单位,在一个单位工作还是在多处兼职,在单位就业还是自主就业,是全日制工作还是按小时工作,工作基本稳定还是经常变动,都能建立起正常的社会保险关系,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险待遇。

目前,本市上海郊区的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大量农业人员离开土地,进入非农产业就业,甚至于转变身份成为城镇居民,利益格局迅速变化,但社会保险尚未得到有效解决,矛盾相当突出。如果不重视对离土农民的社会保障,实际上就是将矛盾和债务后移,并对未来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在郊区新一轮发展中,上海也在着力建立起与离土农民相适应的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推进上海郊区的发展。

(二)勇于解决矛盾,努力为民排忧解难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所有党员干部,都应该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关心群众疾苦,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上海社会保障系统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政策制订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如结合许多下岗职工担心今后没有保障,不肯出中心的心态,创造性地推出了“协保”政策,使他们在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轻松的走向了劳动力市场;而当发现他们中的一些人由于年龄大、技能单一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时,又针对性地推出了“4050”工程,发动全社会并运用市场化的办法,促进他们的就业。而围绕有创业愿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自我创业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又通过开业贷款担保的形式为其解决创业资金的不足,通过专家自愿指导团为自我创业人员提供专业性的开业指导。因此要实践“三个代表”就要求我们党员干部时时刻刻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三)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多办实事

社会保障工作关系到千千万万个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为老百姓提供服务的我们,不能只等着老百姓找上门来对话,还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主动找百姓对话。

在这方面,上海劳动保障系统坚持每年开展两次社区调研活动,并将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其中年中的一次以检查工作落实为主,年底的一次以创新工作思路为主。同时对调研所反映的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即时地予以解决。

社会保障要为民办事、办实事、办好事,这就要求我们不怕麻烦,深入群众、体察民情。现在社会上还有一些特殊群体、边缘群体生活仍十分困难,如丧劳、生活特困、高龄低收入以及因各种原因脱离单位无法参保人员还处于困难状态。对他们还需要继续针对性地制定新的政策规定,专门为这些单个人、单个家庭解决困难,真心诚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

(四)深入开展行风建设,提高为民服务质量

近几年,上海劳动保障系统以“三优一满意”创建活动为抓手、以迎接行风评议为契机,狠抓落实“六个一”的服务措施和“一次告知、二次办结、三次上门”的服务承诺,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进一步转变,公仆意识得到强化,服务效能得到提高,行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系统的整体服务质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市民对劳动保障服务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

但是应该认识到,离市民对劳动保障服务与时俱进的需求和政府职能“强化、弱化、转化”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我们做出更多努力去达到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要求,还需要我们以更出色的工作不辜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使政策更透明,对话更畅通,办事更便捷,市民更满意,使劳动保障系统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最后,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各类人员,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不仅要认真掌握与我们的工作直接相关的关于社会保障和充分就业的内容,而且更要全面掌握涉及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制健全、公民素质提高、生态环境改善等基本内容,使我们的工作与实现小康目标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与全党全国和全市工作的大局保持同步。通过参与实现小康目标的伟大实践,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于我们劳动保障的各项工作之中并贯穿其始终。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领先一步,脱开一步,努力开拓创新,开创社会保障事业的新局面。 

(徐桂华: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研究室,本文由上海市劳动保障学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