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发布日期:2004-11-19

图一 

上海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1990-2001)

(三)居民收入结构逐步优化

1、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但低于总收入的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城市居民的就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收入来源进一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200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为12883元。在全部可支配中,来自职工单位的工资性收入为6903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2.7%,比1980年增长了1.46倍。其中80年代增长25.6%,年均增长2.3%;1991-2001年间增长94.1%,年均增长6.1%。由此可知:上海城市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90年代的增长明显高于80年代。虽然居民家庭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逐年增长,但占居民家庭全部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却在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占86.0%,下降到2001年的53.2%。可见工资性收入的增长速度要低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 1980-2001年20年中工资性收入在居民可支配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下降了32.8个百分点。其中80年代下降了21.2个百分点,1991-2001年间下11.7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工资性收入在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在下降,但下降的速度在减缓。

2、转移性收入增势强劲,对总收入增长贡献率增大

转移性收入是指国家、单位和社会团体对居民家庭的各种转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间的收入转移。包括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单位对个人的收入转移的公积金,以及小辈给长辈的赡养费等。随着上海人口趋于老龄化,城市居民家庭中的转移性收入也逐年增长。2001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中,转移性收入为 4792元,按可比价格比上年增长28.1%,比1981年增长9.8倍。其中80年代增长2.6倍,年均增长13.6%;1991-2001年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1%。转移性收入增长的速度远高于居民整体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长,使得它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从1980的13.4%,1990年的28.6%一直增长到2001年的36.9%,其中80年代提高的幅度要高于1990后的提高的幅度。可见在90年代转移性收入在居民收入中的比重虽然在增加,但增加速度在减小。

转移性收入的迅速提高另外也是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结果,一是离退休金大幅度增长,二是捐赠和赡养收入快速增长。此外,近年来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社会保障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家庭得到的提取公积金收入和辞退金收入明显增长。

3、居民收入层次快速向高位移动

在居民收入水平提的同时,上海市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结构进一步调整。从表五来看,首先是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数快速提高,从收入增长的幅度来看,从1990年的2000元到2001年的25000元,扩大了达12.5倍。其次,从收入增长的结构上分析:1990、1991、1992年收入的增长主要集中在较低收入组;从1993年到1998年,收入的增长呈均匀分布,没有任何收入组占绝对的优势;而1999年至2001年,收入的增长又相对集中在高收入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