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团体 > 学会动态 > 学会成果 > 正文

展现先进生产力,创造上海发展长期活力----张幼文

发布日期:2004-11-19

“世博会”是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历史机遇。对于这样的机遇,不能只是从分散的、个别的操作方案上去思考,更重要的是从战略上去把握。为此,需要理念上的根本创新,需要就如何抓住世博会机遇推动上海全面长期发展探索大思路。要把办好世博会作为上海率先实现现代化,对整个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作出贡献的战略行动。

世博会展示的将是人类的先进生产力,是国民直接感受先进生产力的一次大型活动,举办世博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促进国民对先进生产力的认识。因此,办好世博会完全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海应当从民族复兴的高度认识这一活动的意义。

成功的规划将使筹办世博会的八年成为上海的又一个腾飞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对于上海的意义已为上下所共识。值得注意的是,世博会能促进上海的新发展,上海也将为世博会作贡献,通过为世博会作出贡献反过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应当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上海越是能为世博会作出贡献,世博会也就越能推动上海的发展。正是在这后一个意义上,世博会对上海发展的积极意义将不只是八年,而是持久、永恒的。我们不仅要以办世博会为动力,以新面貌的上海迎接世博会,也完全能以一个全新面貌的世博会推动上海的发展。而且,这种推动不仅只是八年以内的,还是长期的。这就是世博会与上海的可持续发展观。办好世博会是一个阶段目标,长期的发展是根本;更有远见的发展也将办出更有深远影响的世博会。

一、以先进的理念举办世博会

上海能否举办一次有长期历史性影响的世博会,在于其能否倡导一种新的理念。从长期来看,世博会的展事总要结束,但是她所倡导的理念却会长存。众所周知,2010年世博会举办权是在史无前例的激烈竞争中产生的。这一竞争,塑造了上海的城市精神,也为世博会发展打开的新的一页。世博会因为这种竞争而大大提升了其价值和国际影响力,上海获得举办权的含金量也因此大大提高,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从而使城市发展的广泛机遇也大大扩展。世博会的申办过程深刻地体现了举办国与世博会本身之间的辩证法。

用奥运会来对世博会进行比较研究是最有意义的。奥运会的发展也体现了这种辩证法。自从办奥运会能够赢利起,对奥运会主办权的竞争也更加激烈,奥运会也越能赢利。这一转变是1984年。这一年成为奥运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上海的目标是举办一届精彩的、令人难忘的世博会,这可能会使人类世博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2010年世博会成为世博史上的里程碑。

奥运会的转折是赢利,但世博会需要探索的目标还不仅仅是赢利,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理念。如果2010年世博会能够创造一种全新的理念,一种与新世纪人类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理念的创新与恒久将使上海世博会在世界人民的心目中永存,上海也将因此而永载史册,由此而给上海带来的未来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将是巨大的。

上海已经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这是一个具有很大含量的主题,我们可能在这一主题下做大量的文章。在常识中,奥运会只是体育比赛,人们较少注意到奥运精神。事实上奥运精神比奥运会的体育比赛要崇高得多。正是这种精神,使奥运会在人类社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奥运会的生命力既在于其群众性,也在于其理念的崇高。《奥林匹克宪章》指出:现代奥林匹克主义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提出来的。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均衡发展的一种生活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相融合,创造一种以奋斗为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作用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为达到这一目的,奥林匹克运动独自或与其他组织合作,在其职能范围内从事促进和平的活动。

我们也同样知道,世博会是现代工业化经济的产物,从它开始的那一天起,它要展示的是人类战胜自然的成就,人类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随着历次世博会发展的推动,特别是有主题确定以来,世界各国为世博会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引进了比物质生产更广泛的理念。世博会面临的挑战是:产生于工业化社会的有型产品博览事业,如何在信息化社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在今天的世界上,人类物质产品的生产达到了一个空前未有的新阶段,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

近来,本市在探讨世博精神时,注意到的是上海的人文精神,这是办好世博会的重要条件。但是要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博史上的里程碑,更需要倡导一种新时代的世博理念。这种理念正是目前世博会所缺乏的。城市精神是办世博会的精神,更是世博精神。

当我们在新世纪进入10年后举办新一届世博会的时候,我们需要传播的理念显然将远不只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而是更广义的人类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不再是人类如何进一步战胜了自然,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尤其值得我们探索的是,世界在政治格局变化、经济全球化、科技突飞猛进发展和国际文化广泛交流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如何能够以一种世博会的新理念去驾驭它们,正如奥林匹克主义远远超越了体育而对世界和平事业、人类精神塑造、社会基本公德、偶像激励作用等等所产生的影响一样。全球化的和谐发展是最大的问题。各种不同文化和社会制度的长期共存等一系列超越物质生产的时代性问题已经提了出来。如果世博会能够在理念上有一个飞跃,那2010年世博会将不仅是成功的、难忘的,而且将是里程碑的。

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奥运会已经做的和世博会可以做的。奥运精神在于超越人的自然极限,而世博精神可以是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奥运精神在于国家荣誉至上下的竞争,世博精神可以是全球化意识下的合作;奥运精神在于以体育竞赛方式促进民族间的和平共处,世博精神可以是以经济与文化交流方式促进民族间的和平共处;奥运会精神在于号召人民参与体育,世博精神可以是启迪人们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自身作用;奥运精神在于体育明星价值,世博精神可以是国家成功范例;如此等等。总之,我们需要以倡导世博新精神的原则来举办世博会,才能使2010年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难忘的世博会,才能通过世博会本身的新发展为上海未来进行长期投资,创造长期发展潜力。

当一个事件能够开辟一个时代的时候,这个事件将永载史册;当一个民族能够倡导一种理念的时候,这个民族将主导世界。

二、开拓上海发展新的历史起点

从近期看,举办世博会是上海发展的规划目标,从长期看,世博会更是新世纪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起点。

在世博会与上海新一轮发展的大讨论中,提出了大量关于后八年如何发展的规划。这些无疑是必要的、必然的,也是现实可行的。需要补充的是,世博会是上海发展的阶段目标,但绝不是终极目标;是今后八年的终点,但又是再往后10年、40年的起点--中国实现全面小康和中等发达的时间节点。

现在我们普遍关注的是如何利用世博会机会解决上海那些迫切需要解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如何使世博会成为新一轮发展的动力。但是从长期来看,世博会只是上海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是新世纪上海大都市发展的新起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不是在规划现在,而是在规划未来;不是在规划目标,而是在规划起点,规划新世纪长期发展的起点。我们不应当用发达国家的现在去规划我们的未来,而应当用发达国家的未来去规划我们的现在,这样才能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我们要思考和规划的是,围绕世博会而进行的城市建设和精神塑造怎样为未来发展创造了新的起点和新的空间。这显然需要一种更广义的可持续发展观。

距离2010年还有八年,这八年世界将有什么巨大的变化,现在很难预料。因此我们也很难预料世界各国将向我们展示什么。我们不仅要考虑我们向世界展示什么,还要考虑世界将会向我们展示什么。今天我们在规划的城市发展时要以一个现实的上海向世界展示“城市,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完全正确的。然而我们的成功与否不是与今天的上海相比,而是与2010年的世界相比,而且是与世界各国拿到展馆来的最好的东西相比。因此,我们的规划就不仅要解决发展中遗留的问题,而且要实现到那个时候的领先。上海本身就将是一座大展馆,这座大展馆要以超越各国的展馆为目标。我们要从各国可能展示的物品与理念中思索我们建立什么样的发展起点。

因此,以办好一届世博会为目标的八年工作,也要与2010年以后上海要实现的城市功能定位相结合。由于在传统意义上世博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而我们不仅是在信息化时代搞世博会,而且是在为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打基础。上海可以通过世博会实现城市建设的又一轮飞跃,同时也要规划服务性城市的功能形成,信息经济时代的城市定位这样两个重大的问题。

这就涉及一个城市发展成就的测定问题。以GDP方式测定经济发展的成就是工业化时代的标尺。近年来上海虽然并没有真正落后,但是我们也看到用这样的发展标准上海已经不再有显著优势。然而不用这样的发展标准又用什么标准呢?是上海发展的成绩有问题,还是衡量发展的标尺有问题。在八年筹办世博会期间,上海可能在GDP增长率上有一轮新的进步,但是这也将掩盖上海发展中的矛盾。应当说,上海工业性GDP增长绝对优势的失去可能并不是发展的落后,恰恰是发展的历史性转折。如果上海坚持以GDP增长导向的发展模式,那么就不但不会有优势,而且会失去发展的机会。服务性城市发展可能在功能形成的一个时期处于GDP增长的不利阶段,但是却可能在功能形成以后创造更高的增加价值。一些高新技术产业也是这样。综合经济实力的增长目标需要综合性的测定指标和方法,上海需要防止发展成就测定方法对城市发展道路的误导,而应建立一种更体现发展长期目标的指标引导方法。

在直观的理解上,往往会把世博会给上海的机遇理解为城市建设与投资大发展的机遇,这并不错。但如果仅仅这样理解,那就失去了一次使城市功能提升的机遇。上海面临的更广泛机遇还包括:

1、适应世界新经济、现代服务经济、信息经济的发展趋势,上海已经获得的发展基础提供了相对更有利的条件;

2、中国新一轮的高水平的开放要求更高水平的对外通道,不同于前一轮开放的浅层次竞争,上海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3、入世承诺使现代服务业发展有机遇,上海具有相对更有利条件;

4、世博经济可望使上海形成会展中心、现代都市旅游中心和文化中心等新功能,新的中心定位可与四中心相互促进;

5、国家确定新型工业化道路,上海的工业基础和科技基础能够适应并发挥特殊作用,形成特殊地位。

这些机遇给予上海的是城市功能的提升,而不仅仅是投资性的规模扩张,不仅仅是延续的城市建设。

另一方面,上海面临的挑战也要求我们寻找新的突破口,而不是在弱势环节苦斗。上海面临的挑战主要是:

1、上海进入新一轮发展的战略规划期,战略上正确与否将决定长期发展的成败,目前这一步至关重要;

2、上海因商务成本高而正在失去制造业发展优势,降低空间有限;

3、上海建设四中心目标可以逐步推进,但加速实现缺乏政策条件;

4、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缺乏有力的财力支撑,尤其缺乏创业相适应的金融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缺乏科技人才与前沿科学研究机构;

5、跨国公司一些研发中心开始进入上海的意义被高估,上海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只是作为跨国公司的产品开发基地,可能只是一种被纳入跨国公司全球体系之中的发展;

6、中心城区与郊区发展战略尚不协调,郊区未形成对外资的强吸引力;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尚未找到有效机制,地区互补联动体系尚未形成;在与周边地区的发展竞争中,上海处于商务成本较高的不利地位。

抓住世博会的战略机遇,不应只理解为大规模建设机遇,而应当使之转化为上海扬长避短,克服发展难点的机遇。

今后八年上海需要改变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

1、弱化经济发展中资本拉动作用,缩短资本拉动型发展阶段,走出发展的初级阶段;

2、强化经济发展中技术拉动作用,启动技术拉动型发展阶段,进入发展的中级阶段;

3、促进向创新拉动型模式的转变,创造创新拉动的社会经济机制,为发展的高级阶段准备条件。

可以采用要素价格的结构性政策来辅助科教兴市战略。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水平促使企业减少劳动力增加科技投入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国际大都市发展目标以其综合性区别于中小城市的单一性。上海将以综合性国际大都市超越世界其他大都市。世博会可能是上海城市全方位功能形成的一次机会,使上海都市功能多样化。上海可以城市的功能的多样性区别于国际与国内其他城市。按照城市发展阶段性规律规划上海发展新阶段。要研究上海目前处于什么阶段,世博会能否作为这一阶段的主题与拉动力。但要注意上海发展无国际先例可循。

三、以世博会机遇创造上海发展的长期活力

市领导已经富有远见地为世博会确定了“永不落幕”的目标,这一目标具有极大的重要性,其对世博会的成败意义绝不亚于展事本身。落幕的世博会可能本身是成功的,但毕竟落幕了;然而不落幕的世博会却一定是成功的,而且还有持续的精彩。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把规划的重点放在如何永不落幕,那么其意义可能将是深远的。世界上多少个世博会落幕了,人们记得它,因为它有历史旧址,有标志性建筑,但是毕竟落幕了。

展览馆的长期使用是永不落幕的一个方面,但还不是它的全部。上海周边地区高度关注上海世博会给各地带来的机遇,这将创造一个合作的良好平台。因此,如果举办世博会中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合作能够长期化,永久化,那就是另一层意义上的永不落幕。

世博会是中国的国家世博会,由上海代表国家申办和举办,而不像奥运会是城市的奥运会。强调这一点旨在指出,上海若能举办一届全国联动的世博会,也将创造未来上海与全国的联动,从而在联动中持续发展,特别是与周边地区的联动。

我们需要认识到,单就办好世博会本身而言不可能对上海及地区经济社会产生广泛全面和深远影响。只有建立联动机制,才可能利用世博会创造上海发展的新阶段。世博会经济影响的机理取决于能否建立一系列的联动机制。同时,世博经济的存在与否取决于规划举办一届什么样的世博会和怎样举办这一届世博会。这就需要做大世博会主题。

世博会是创造上海周边地区发展机遇,实现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共赢的一个良好机遇。这一点与近年来的投资性发展竞争正好不同。会展与旅游产业中地区间的合作,将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增强整个地区的对外吸引力。一旦上海与临近地区的“中心-周边结构”形成,那么辐射与集聚效应将以不同方式对各自发挥作用。世博会可能成为形成这种“中心-周边结构”的过程。

我们应当在世博会的经济总量影响与结构影响上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总量的影响是一次性的,结构的影响是长远的;总量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会向周边渗漏,结构的影响会增强城市的周边幅射功能,深化与周边的分工关系。因此,我们应当高度注重结构问题。

与此同时,上海大都市发展目标还应以高层次区别于低水平,上海应以城市功能的结构性提升形成与周边地区的错位竞争与合作。其中包括:

1、整体结构服务化:提高三产比重;

2、二产发展研发化:已有支柱产业强化规模效益,新兴产业注重研发;

3、信息产业软件化:建设软件开发中心,建设大规模中试基地;

4、科教兴市机制化:建立科教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化机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5、从全国发展战略上确定上海的功能定位。

a)明确国家走新兴工业化道路中上海的地位与作用

b)强化上海发展与全国及周边地区的依存关系

除了地区间的联动外,还有产业与部门间的联动,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联动。在筹办世博会中,上海需要建立多种联动机制。其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也是上海的薄弱环节,即对市场投资的拉动。在综合的发展规划中,不但要避免政府包揽一切的投资规划,而且要引导私营经济的投资,要把办好世博会作为上海提高私营经济的比重的一次机会。

(张幼文: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本文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