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茶座 > 茶座动态 > 正文

上海社联举办“国学班:何去何从?”专题研讨

发布日期:2017-03-13

    “国学班”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已然产生种种争论。那么,路在何方?出于这个考虑,3月10日下午,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蔡志栋借助上海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平台,举办“国学班:何去何从?”专题研讨。来自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华大学、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文汇报》、“澎湃新闻”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与会者围绕现今国学热的原因、对当下的国学教育该如何认识、未来的国学教育该如何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与会学者表示,历史上那些国学热潮背后都有着复杂的社会因素,我们要先从广阔的视角出发,理清史实,回答中国近代是否有文化断裂、国学的主导话语权是如何建立的等思想史问题。然后才能良好地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解决当下国学教育的问题。

    与会者认为,目前的国学热产生原因多样,很多国学爱好者仅将国学作为文化妆点和精神空虚的安慰剂。更深入的说,由于商业逻辑与权力逻辑的矛盾、意识形态与个人精神需求的矛盾,导致国学教育在当下纷争不断。另一方面,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认识往往将少数民族的文化排除在外。因此,当今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误区、以民间国学班为推广形式是否可行、如何发掘文化基因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独特表现等诸多问题需要深入调研。

    与会者进一步指出,国学教育是颇有前景的。我们要以国民教育制度为支撑,建立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体系,重点放在义务教育阶段。在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日常礼仪的实践中体悟和发扬礼义的内在精神,成长为兼具私德和公德的人。然而,目前的中小学并不具备开展这种国学教育的能力,亟待我们通过各种政策和制度来培养相应的力量。

    与此同时,与会学者认为目前的民间国学班由于其盈利性而无法承载国学教育的应然使命。基础性、全民性的教育工程必须由国家承担。但是,在建立了完善的市场规范的基础上,民间力量也可以对国学教育进行一定补充,发挥市场的灵活性来应对多样化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