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交流 > 学术茶座 > 茶座动态 > 正文

市社联星期五学术茶座举行“透过BBC中式教育专题片谈中外教育比较”探讨会

发布日期:2015-12-03

    11月27日, 市社联举办星期五学术茶座,主题为“透过BBC中式教育专题片谈中外教育比较”。复旦中学校长郭兆年、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执行校长侯晓波做主旨发言。来自长宁、普陀、闵行学校代表与会。

    郭兆年校长认为中外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西方教育更注重“自律”,中方教育更注重“他律”;西方课堂重思维表达,中方更重学习效率;西方课堂强调自由,中方课堂强调秩序;西方学校更多的时间是给与学生发展兴趣爱好,而中国学生课后时间基本以素质教育为主。

    她在发言中谈到,在西方的教育生态中,基本可以分为两个体系:一个是以公办学校为主的大众教育体系,一个是以私立学校为核心的精英教育体系。 中国家长普遍希望子女“进大学读名校”,教育期待类同于西方的精英教育,而这一类的教育都有两点不可或缺:一是学业要求高,课业负担重;二是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更注重教养,更知道管束自己,而不是由着性子放纵。 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有可借鉴之处,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罔顾中西不同的教育体系,只说其一、以偏概全地误导学生和家长。而需对这两类教育的定位和诉求有清醒认知,推进教育改革必须兼顾到中国教育需求的这一特点,结合中国实际系统推进,而非“只计一点、不顾定位及整个教育体系”的妄自菲薄、盲目照搬。希望社会方面:开放各种场馆,如博物馆、图书馆;全面开放高考改革制度。希望家长:家长群体的变化,对于孩子的期望有所改变。家长应该放开心态,孩子有天赋和潜能的不同,要相信孩子。希望学生: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要有自我意识的焕发。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太少了,大多是老师要求和家长要求。要在学习和未来的职业上,学会把握自己,发现自己的潜能。

    侯晓波校长围绕东西方教育和协和双语高级中学的教育实践,进行了系统的对比和细致的比较,她认为当东方教育和西方教育相遇时, 互相之间经历了从陌生- 了解 – 选择 – 融合 – 模糊淡化各自的特征这样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了辩证,既有众多的相同和不同,也有不同中的相同,相同中的不同。她围绕“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陌生阶段”,“了解东西方教育的异同之处”,“ 选择与融合”三个主题,用图表的方式将这些对比展示给与会者。

    侯校长认为任何一种教育没有绝对的好与坏,现代教育已经不能简单地用纯粹的东方教育或者是典型的西方教育一概而论了。东西方教育正在对话和走近,互相越了解就越能互相学习、融合各自适宜的部分来试点,最后还是要用时间和历史来证明。教育国际化并不等同于教育西方化, 它应该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应该融合东西方教育之精粹。